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 正文----2077

深圳舞台“长假空窗”现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友  浏览次数:92
核心提示:再有十多天,就将迎来清明小长假。然而,对于热爱舞台演出的深圳观众来说,这个小长假的味道将难免寡淡。在4月2、3、4日的3天时间里,全市仅有1台商业演出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的

《月上贺兰》

 

  再有十多天,就将迎来清明小长假。然而,对于热爱舞台演出的深圳观众来说,这个小长假的味道将难免寡淡。在4月2、3、4日的3天时间里,全市仅有1台商业演出——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的回族舞剧《月上贺兰》。
  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当人们拥有更多闲暇时光的时候,却往往是深圳演出业偃旗息鼓的日子,与观众的期望形成了不小的落差。平日里演出时常扎堆、“撞车”,到了长假,演出市场却一片沉寂,毫无声响。如此冷热不均,构成了困扰深圳演出市场多年的“长假空窗”现象。
  “长假空窗”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显示了深圳演出行业过于急功近利、罔顾市场培育和观众需求的短视现状。不成熟的市场造成全年中的演出时段分布失衡,长假中那些寂寞的舞台成为对演出行业的一种诘问:局部兴盛的深圳演出市场离全面繁荣还有多远?深圳演出企业何时才能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有限的文艺演出资源如何能够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每一个问题,都关系着深圳演出市场的长远未来。


  舞台现状:
  深圳舞台“冰火两重天”
  家住福田的注册会计师孙默是一位标准的“文青”。看话剧、听音乐会,是她度过休闲时光的主要方式。去年年底,孙默曾亲眼见证了深圳演出市场百花齐放的盛景,于是,今年2月,她特意把父母从老家长沙接过来,希望借春节长假期间让父母也享受一下深圳多元的舞台演出。
  未曾料想,从深圳大剧院、华夏艺术中心到深圳音乐厅,孙默均扑了个空。整个2月,偌大的深圳市仅有“西城男孩演唱会”和“殷承宗钢琴音乐会”两台节目,不仅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要“寂寞”得多,比起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香港艺术节的邻城香港,更是稀落冷清。
  “哪怕仅有的这两台演出。还都不是‘合家欢’类型的演出!”孙默无奈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孙默的困扰并非个别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春节期间选择留守深圳与家人团聚,长假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安排,正在成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文化课题。“尽管图书馆、书城、博物馆都在长假组织了文化活动,但还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市民何妙音说,“舞台演出的缺位尤其让我感到失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年底的深圳舞台却经历了一个“最火爆贺岁档”。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中旬的两个半月时间里,曾有100多场演出登上深圳舞台。演出的品种门类之多、之全也史无前例——除了传统的新年音乐会、演唱会、话剧等之外,相声、儿童剧等也首次跻身贺岁档。
  不想,“最火爆”之后接档的居然是“最冷清”。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戏剧化场面,让包括孙默在内的不少深圳市民无奈“投奔”了邻城香港的舞台。因为,深圳演出市场最“冷清”的2月,恰是香港艺术节最热闹的月份——那里有44台演出任君挑选。

  询问根源:
  长假演出市场有待耐心培育
  不仅是春节和清明节,在记者视野中的今年“五一”假期和长达8天的中秋、国庆黄金周,深圳的演出排期表也是一片平淡。
  既然长假里观众有闲,又有欣赏演出的文化需求,为何深圳的演出商们态度如此“淡定”?深圳的长假演出市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对此,深圳的演出商们各有各的苦水。在欢庆网总裁耿军看来,在一个不成熟的演出市场中,貌似“很有商机”的长假往往潜藏着一定的风险,让演出商有些望而却步:“我以前不信这个邪。2010年大年初三我做了《我爱桃花》,结果损失惨重、大伤元气。”他认为,以春节为例,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大批市民离深过年,而此时的道具物流和演职人员交通费、加班费却翻了两、三倍,造成演出成本高企。
  东方韵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李源伟则认为,相对于电影这种大众化消费,目前深圳演出的消费主力是中高端消费者,而这部分消费者节假日出游的几率比较大,造成了观众来源不足,影响了演出经营。
  曾在深圳引进过大量小剧场话剧的八厘米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赵佳指出,由于深圳本地的文艺演出团体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大量的演出必须从外地引进,而长假期间的交通物流费用往往不菲,推高了演出成本。
  由于从事演出经营的深圳企业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能形成合力,对演出市场和观众欣赏习惯的培育意识不强,资金实力有限。因此,过分看重单场演出的成本与收入,造成深圳长假演出市场长期以来未成气候,造成连锁负面反应,令长假演出成为家家唯恐避之而不及的“烫手山芋”,成为深圳演出市场的一片“洼地”。

  具体出路:
  长假演出“蓝海”大有可为
  深圳演出市场的“长假档”是否真是一片死海?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不同看法。事实上,只要深入了解深圳演出市场规律和观众需求,积极引导,加强培育,巧借外力,深挖潜力,完全可以在这片“蓝海”上开创深圳演出市场的新天地。
  深圳保利剧院副总经理吴春燕和深圳市演出公司艺术总监郑维茜都对“长假档”抱以厚望,她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建议。郑维茜说:“长假演出项目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也需要演出商积极策划、包装。”她建议,演出市场“长假档”可以深挖本地文艺团体的潜力:“深圳演出商要多关注深圳不错的民间演艺团体,比如深圳民族爱乐乐团、罗湖小品艺术团、蓝骑士爵士乐团等,不要只盯着经济利益,也要繁荣本地文艺,让这些团体成为长假演出的主力。”
  吴春燕认为,解决“长假空窗”问题,还可借力有成熟运营经验的香港艺术节。“香港艺术节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演出,可以由政府牵头与之合作,将优秀演出项目就近引入深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将观众吸引进剧场。”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文化学者花建对记者透露,上海的演出市场也曾经经历过“长假空窗”问题,经过各方的培育,渐渐达到了演出资源配置的均衡。他说:“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就长假来说长假,而要跳出来,将它放在长远利益和观众培养上来统筹解决。政府的引导、企业的耐心和观众的热情,缺一不可。”

  记者手记
  繁华有时苍凉有时
  刘莎莎
  长假里看什么?有啥可看?这是近年来,让深圳“长假留守人士”头疼的一大难题。明明是那样绚烂多姿的演艺舞台,一到长假,聚光灯灭了,演员散了,曾经的铺天盖地的演出广告也都没了。一切都戛然而止,迅速消失,快得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繁华有时,苍凉有时。“变脸”如深圳演出市场这般神速的还真不多见。
  除了“长假期间”演出成本高企,观众群流失,演出商担心票房压力等原因之外,造成深圳演出市场“长假空窗”顽疾的“幕后黑手”正是不成熟的深圳演出市场本身。
  近年来,高速增长的深圳演出市场,在造就演出商财富传奇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演出商“一切向钱看”,在民众有强烈文化需求的长假档,因为票房难以维系就撒手不做。而在年底,海量、同质的演出却扎堆上演,罔顾观众的真实需求和接受度。
  要解决“长假空窗”,就必须正视“长假留守人士”的文化需求,积极开发市场潜力,增加公益文化演出的供应,开发本地文艺团体资源,并积极内引外联,让深圳的长假演出市场由“洼地”变高地。

 

 
相关产品、服务: 明星经纪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
 
最新新闻
 
 
快捷导航
找婚庆 婚纱摄影 庆演设备 庆典公司 演艺人员 快速发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