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70周年称之为白金婚,衡水两位老人携手七十载迎来白金婚。他们婚前并没有见过面,结婚后却相守一生,这样的婚姻让我们不得不羡慕。
婚前未曾谋面婚后相守一生
在衡水市区一家托老院里,记者见到了两位老人张敬和刘延琴,二人虽然都已89岁高龄,但看上去仍旧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尤其是张敬老人,话语利落、思维敏捷,很难想象已年近九旬。“我们结婚都70年了,完全超越了金婚、钻石婚,我查了应该是白金婚……”话语间透露出张敬对这段婚姻颇感自豪。
在彼此19岁的美好年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二人婚姻的缔结也并不例外。据张敬老人回忆,那时自己还在外地工作,只是听父母说哪家有个闺女不错,“回家后连面都没见,直接就结婚了。”虽然二人的结合有些草率,但婚后随着对彼此愈加深入的了解,他们都觉得无怨无悔。结婚后,张敬依然外出工作,但后来他所在城市战势紧张,而家乡传来了胜利解放的消息,张敬随即选择回到了家乡。张敬在一位老师的引荐下,顺利地来到阜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54年,张敬被调到景县中学当老师,全家也跟随他一起来到景县,妻子刘延琴全力支持着丈夫的工作,没有任何怨言。婚后,二人育有两儿两女,虽然大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症,但在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一家六口人还是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艰难岁月不离不弃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由于当时教育资源紧缺,张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经过三年的专业培训,又赴衡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后来,文化大革命时,张敬遭受了降职处分,全家的生活也每况愈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另一变故彻底改变了张敬夫妇未来的日子。当时,十余岁的大儿子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以致于积郁成疾,患上了精神疾病。心如刀绞的张敬夫妇从来不放弃对儿子的治疗,而且更加细心地照料着患病的儿子。直到现在,他们依然寸步不离地陪着儿子,就连住托老院,他们也会找一间能容纳三个人的房间。“我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张敬老人告诉记者,儿子病情发作时,他们要照顾他,没事时,儿子非常孝顺,经常搀扶着父母出去散步。“不管孩子什么样,做父母的都不能放弃。”刘延琴老人略显激动,因为她付出了更多其他母亲无法体会到的心血。
“不管经历怎样的暴风雨,也一定会出现晴天。”张敬老人及妻子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由于张敬一家的特殊情况,相关部门对刘延琴开设的一家商店给予免收税费和管理费的照顾,刘延琴将商店取名为“幸福商店”,象征着全家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迎来白金婚
虽然孩子们都非常孝顺,争着要照顾老人,但夫妇俩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还是极力要求去住托老院,“我们现在觉得生活很惬意,生活也还能自理。年轻时我身体不太好,多亏了老伴儿无微不至地照顾,才让我好几次都闯过鬼门关,现在老伴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更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她。”正是因为张敬和刘延琴的相敬相爱、相濡以沫,才使得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历久弥新,令人羡慕。
“我和老伴儿马上就要90岁了,我们现在感觉非常幸福,所以孩子们打算给我们庆祝90岁生日,同时庆祝白金婚。”显然,对于即将到来的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刻,张敬很期待。除此之外,张敬老人还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设想——让子女同唱一首歌《秋水伊人》。因为这是张敬老人年轻时最喜欢的一首歌,他在外地工作时常年无法与妻子见面,这首歌唱出了他的心声,更唱出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说着说着,张敬老人还为我们唱起了这首歌:“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
在如今离婚率高涨的时代,这样的婚姻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希望刚结婚的年轻人们能够珍惜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