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消息:日前,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在正式成立后的第二天,即隆重召开首次学术研讨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主持,张新民、朱汉民、吴震、董平、颜炳罡、欧阳祯人等学术委员出席。大家围绕主题就“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发出来自贵阳孔学堂“智库核心”的第一声。
这一声,也是孔学堂进入以专门的组织形式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的开端。
在大时空坐标下审视儒家文化的“两创”
历史上,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长期占主体地位。基于此,与会的学术委员谈及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时,往往以儒家文化作为探讨对象。
研讨会上,学术委员各有各的切入点和问题意识,但他们都是在古今、中外的大时空坐标下,审视儒家文化的“两创”的。
学术委员、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认为,儒家文化的“两创”是一个历史常态。“先秦时期,孔子继承夏、商、周三代文明,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创了儒学新纪元;魏晋时代,儒学应对老庄玄学的挑战,开创新局;宋明理学的形成,本身就是应对佛家挑战的结果。”由此,他得出结论:历史上,儒家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实现“两创”的,且继承得越深刻发展得越辉煌。“‘继承’是‘两创’的关键。”他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现场专家的认可。学术委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进一步阐释说,传统儒学很好地将“知识视野的扩大、思想视野的扩大”带来的挑战,化为己用,“历史上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不同的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过程,仍然值得借鉴。”
以史为鉴。与会专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的“两创”过程,可以给当下儒家文化的“两创”,提供许多有意的启示。
学术委员、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说,在新的时代下实现儒家文化的“两创”,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依赖外来思想作为核心价值。我们可以吸收外来思想资源,重建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主体性;可能性是,儒家文化向来具有不断向外吸收,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继而实现重新构建的特点,儒家用七、八百年时间吸收佛学知识,完成宋明理学的构建,为后世儒学的再构建提供了一个样本。”
构建大众儒学谱系
“我们关心新时代下儒家文化的‘两创’,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学术委员、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给出的看法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
颜教授的一席话,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从儒学“经世致用”的角度站靠讨论。
“经世致用、观照现实,向来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学术委员、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从“学人”和“大众”两个层面做了探讨。他认为,在学人层面,要通过学术性研究产生学术经典,一为学术传世,二为在学理上挺立起中国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在大众层面,要构建大众儒学谱系,为的是应用普世,通过“两创”的现代儒学解决当下民众的道德、伦理、信仰等突出问题。
“目前学人的学术成果产生了不少,现在到了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儒学的时候了。”舒大刚说。就他的理解,大众儒学谱系包括三部分:一、儒家价值体系和信仰取向。具体说来,包括尊重自然的“敬天体系”、尊重传统的“敬祖体系”、敬重文明的“礼乐体系”;二、道德系统和行为准则。温、良、恭、俭、让等礼仪仍具有现实意义;三、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得以传承。
舒大刚总结说,儒学的“两创”,就是在“两创”的思想指导下,实现经典儒学和大众儒学的齐头并进,互相促进。
中华文化的“两创”实践,贵阳孔学堂走在前面
当天的研讨会,与会专家以儒学文化为抓手,就中华文化的“两创”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践行方法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对贵阳孔学堂所做的工作充满了赞扬与期许。
“孔学堂举办的各种活动本身就雅俗共赏,新成立的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及《孔学堂》杂志、孔学堂书局以挖掘、研究、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这些都表明,贵阳孔学堂已经立足于‘学术传世、应用普世’开展了许多的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欧阳祯人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第一次来孔学堂。参观完孔学堂,对孔学堂有深入了解的他由衷地赞叹:任何一种文明,都由一整套文明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物质、制度……孔学堂矗立在此,就是精神生活的标志物,就是一处精神高地。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介绍了这些年来,民间培育传统文化的方式,“相较而言,孔学堂的实践具有新的模式和气象。它象征着新时代下,政府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接下来,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将继续发声、践行,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经世致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的思想成果,为当下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