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蜜月旅行到摩尔多瓦看“混血”民俗

   2015-07-15 互联网网友35
核心提示:请阅读以下婚礼常识
腌菜学罗马尼亚,酒量像俄罗斯人  
    
  摩尔多瓦位于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历史上曾分属罗马尼亚和苏联,因此许多民俗既有俄罗斯的风格,又有罗马尼亚的影子。  
    
  就说饮食吧,摩尔多瓦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酒不离口。不但自己酒量惊人,连首次招待我这个老外也是“以酒代茶”,很有些俄罗斯人豪饮的风范。不过他们喝的并非伏特加,而是罗马尼亚人喜爱的葡萄酒。这也不奇怪,摩尔多瓦原本就是着名的葡萄酒之乡,产量和品质都享有盛名。有人曾戏言,摩尔多瓦的葡萄酒比矿泉水还便宜。  
    
  和罗马尼亚一样,腌泡菜也是摩尔多瓦人的拿手好戏,不过他们更喜欢把泡菜做成罐头存起来。当地人说,因为该国气候比罗马尼亚更冷,蔬菜又都是应季的,没有中国那样的大棚,过季就吃不到了。所以一到秋天,摩尔多瓦人就买回成堆的蔬菜、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和密封工具。等罐头做好后就搬到地下室储存起来。一个冬天随吃随取,照样有滋有味。  
    
  传统节日也是“俄罗合璧”  
    
  记者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见过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故居,据说他在摩期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着名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开篇就是在此诞生的。难怪小伙贡特拉说:“普希金是我们和俄罗斯人共同的骄傲。”记者认识的基希讷乌市民都颇具艺术细胞。该市的普希金音乐话剧院、契诃夫话剧院一到演出便座无虚席。新年诗歌朗诵会是罗马尼亚人的传统,后传入这里并保留至今。有趣的是,朗诵会上最风行的作品却是普希金的诗歌。  
    
  初到摩尔多瓦,记者发现当地人一年中要过许多“劳动节”,其中既有罗马尼亚传统的收割节、牧人节,也有斯拉夫人尊奉的丰收节、谢肉节等等。苏联时期,政府曾对民俗进行过改造。比如摩尔多瓦人过年喜欢“留门缝”,目的是让厄运从门缝离开,让好运从门缝进来。这种习俗就被当成落后做法而取缔,不过摩尔多瓦独立后又恢复了。而像求雨祭祀这样的传统则从此消失。谈到这些流失的民族文化时,当地人多少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双重国籍和双语现象很普遍  
    
  摩尔多瓦在地理上号称“黑海十字路口”,当地人原本就是罗马人和斯拉夫人的混血,现在该国还居住着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俄罗斯、保加利亚、乌克兰等多个民族。双重国籍在摩尔多瓦十分普遍。许多人拥有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或是以色列国籍。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摩尔多瓦人的国语叫摩文,实际上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罗马尼亚文。不过记者认识的很多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有一次记者去剧院看演出,发现报幕员先是用摩文报幕,再用俄文重复了一遍。这种双语现象还不止于此,许多商店招牌也是用两种文字书写,连报纸都有俄文和摩文两个版本。有民调显示,约30%的摩尔多瓦人认为俄语也应该算作其国语。为了这个“地位”问题,摩尔多瓦人之间没少磨嘴皮子。  
    
  摩尔多瓦人的服装式样也有“俄罗合璧”的意味,女装从宽肩衬衫与筒裙的搭配就能看出和罗马尼亚相近,但男装的羊皮坎肩、小羔羊皮筒帽却颇有俄罗斯风韵。其实这种服饰在罗马尼亚东北部也流行过,只是二战后为了便于劳作,当时的政府提倡多穿西装和工作服,这才改变了风气。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385271.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