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消息:七夕临近,一年一度的乞巧大戏正在广州天河、黄埔等地上演。继7月29日晚,第十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拉开序幕后,8月2日,黄埔乞巧文化节也将启动。连日来,新快报记者走访天河黄埔两地发现,有着“中国乞巧第一村”美誉的天河珠村,与“广东省乞巧文化之乡”的黄埔乞巧名村横沙“本是同根生”,如今却命运迥异。为此,在乞巧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对落后的黄埔正在追赶,即将启动为期五年的乞巧文化系统保护工程。
1
七夕斗巧横沙不逊珠村
7月29日晚,第十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拉开序幕,大型音诗画《乞巧·梦之韵》展现了宏大唯美的乞巧文化画卷。而黄埔区第八届乞巧文化节活动将于明天开幕。天河珠村和黄埔横沙两地都举办乞巧节,较劲“斗巧”。那究竟谁更厉害?
在横沙巧姐罗燕芬看来,两地乞巧各有千秋。每年,她们都会拿作品参加珠村的“广州乞巧赛艺会”展、赛活动。她们精湛的技艺,得到主办方格外尊重,留给他们的展台也是最大的。黄埔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埔巧姐的乞巧作品,在历年来的各种艺术节“斗巧”比赛中,以其题材丰富、传统融合创新、工艺难度大、作品精美绝伦而载誉。
在今年刚结束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赛艺会中,黄埔区选送的主题贡案和罗燕芬、罗惠娟创作的《南宋粤人乞巧之夜》、区焕添创作的《收获季节》荣获三个金奖,黄埔区成为获得金奖最多的地区。
数天前,横沙乞巧新作《南宋粤人乞巧之夜》,代表广州前往澳门参加2014年亚太博览会。
2
推广保护黄埔难敌天河
7月28日,2014广州乞巧赛艺会在珠村小学体育馆开幕,共召集广州天河区、黄埔区,东莞、湛江、台湾台南等地区共15支参赛队伍同台“斗巧”,一时游客云集。
29日,“第十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开幕。未来6天,此次文化节还将在珠村、海心沙、天河路商圈开展十多场活动。
同时,全国首个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已在天河珠村建成。二期项目也将于年底前完成,届时将成为融乞巧文化和乞巧作品展示,乞巧工艺传承以及保护于一体的博物馆。
相比珠村的热闹,黄埔横沙社区则是另一幅安静景象。昨日上午,该社区的朱家大祠堂和罗氏祠堂内,缤纷多彩的精美乞巧作品已摆满供台,但这里少有人光顾,装扮一新的祠堂内,阿伯们悠闲地玩起扑克、麻将。
在罗氏祠堂,巧姐罗燕芬自豪地向记者们介绍供台上的乞巧贡品。《北京奥运》、《广州亚运》、《小蛮腰》,还有十多年前的《六榕寺花塔》……承载200多名巧姐勤劳智慧的上千件乞巧作品,密密麻麻挤在祠堂10多平方米的供台上,反映波罗诞盛况的一个新作则被安放在供台边缘。
一位巧姐向新快报记者介绍,以往的乞巧作品大多数在这里展出,社区平时也会安排专门的地方来安放。但能让自己的作品进入博物馆是她们多年的梦想。“我们每年去参赛,每台贡品的补贴在三四千元,刚够成本。”在她们看来,七夕斗巧,荣誉更重要。
如今,坐落在天河的乞巧博物馆表达了收藏《南宋粤人乞巧之夜》的意愿,这让巧姐们兴奋不已。而为黄埔民间艺术争光的其他乞巧作品,一时难以享受此待遇。
3
两地摆七夕本是同根生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曾著书《纤云弄巧摆七夕》讲述珠村、横沙两地乞巧文化的渊源。他认为,黄埔与天河的乞巧手艺同出一源。以前,不少珠村著名的巧婆,比如珠村民俗活动发起人潘剑明的母亲,出嫁前是横沙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储冬爱曾表示,自己连续8年在珠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珠村乞巧与黄埔乞巧确实有深厚的“血缘关系”。如珠村第一代乞巧艺人谢丽霞及第二代乞巧艺人代表罗玉婵,原本都是横沙人。
据介绍,黄埔区有200多位巧姐,横沙就占了一半。目前,黄埔区仍有12个祠堂延续着“摆七姐、拜七姐”的民间传统习俗。更具特色的是,黄埔乞巧作品以农耕文化、民俗节庆为内容,乞巧作品创作的传统技艺得到完整保留。如:用五谷杂粮、果仁、瓜仁、灯芯草制作各种花卉、贡香、贡塔等。近年来,紧扣时代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如《北京奥运》、《广州亚运》、《上海世博中国馆》等。
黄埔乞巧文化节明天举行
将发动摄影、文学、书画等方面爱好者“寻找祠堂里的巧姐”
据了解,今年的黄埔乞巧文化节于8月2日(农历七月初七)启动,此次活动历时1个月,有“巧艺精品大赛”、“巧姐巧艺进校园、进社区”等部分组成。七夕节当天,黄埔区为期五年的乞巧文化系统保护工程正式起航。
黄埔区文广新局局长孙凯敏介绍,今年将以“探寻”为主轴,寻找黄埔乞巧的文化根源,还原乞巧文化的典型风俗,探究乞巧作品的独特工艺。
同时,通过发动和组织广州地区摄影、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爱好者和志愿者,深入到黄埔区各个古祠堂里,走近巧姐巧女,近距离记录乞巧工艺、乞巧仪式、乞巧内容,通过写乞巧、画乞巧、拍乞巧、赛乞巧活动,记录乞巧文化全真信息。未来5年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引领社会各界参与、体验乞巧文化。
孙凯敏说,希望通过“探寻、品读、体悟、梦想、传承”等5个过程,最终达到保护乞巧文化、传承乞巧文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