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建议患者降糖要慢一些,不求一步到位,可分阶梯降下来;糖化血红蛋白对年龄大、合并有心脏或肾脏问题的患者可适当放宽,如预期寿命短于5年的患者指标可放宽到8.5%。
糖尿病属于心理生理疾病,其发病是一种综合性的原因,不仅涉及生理、社会因素,更涉及心理因素。现代人大多处于高糖、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饮食环境中,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减少、生活无规律,使得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很多人不知道,生气、紧张、焦虑等情绪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的紧张压力状态,不能得到良好的松弛和调整,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和体内皮质醇就会增高,因此产生的压力激素也会增高,体内大量分泌应激激素,透支了分泌系统的“寿命”,致使神经内分泌紊乱,代谢加快,加重各器官的负担和损害,如甲状腺、胰腺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糖升高,破坏胰腺功能,逐渐增加对胰岛素的抵抗,最后形成糖尿病。
提醒:不要过于争强好胜和追求完美
“一般而言,父母有糖尿病的,子女都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父母一方有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两倍,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则高4倍。因此,凡是高危人群都应及早进行筛查和预前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患了糖尿病,除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学会放松,减轻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减轻应激反应,以控制好血糖;其次,在心态上不要太争强好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其实,心态建设应该从娃娃抓起,比如,不要从小就强化孩子什么都要拿第一的观念。”
相关链接:“降糖必须达标”容易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血糖降下来,因此很多关注自身健康的患者盯着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恨不得用最猛的药一下子把血糖降到最佳水平。结果,一些人血糖波动过大,三头两日就出现低血糖。其实,2010年更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经打破了“降糖必须达标”的旧观念。糖尿病专家指出,年老多病者降糖宜稳不宜猛。
据介绍,《指南》打破了“降糖必须达标”的传统治疗观念,首次提出了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血糖在3.9毫摩尔/升就算低血糖。低血糖的早期表现是出冷汗、心跳加快、饥饿感明显,往往在没及时进食或过分运动后发生。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血糖太低还可危及生命,因此只要发生过一次低血糖就值得警惕,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血糖检测有助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建议服用口服药控制血糖稳定的患者最好每天监测空腹血糖,每两周测一次7点血糖谱(三餐前后加睡前)。病情复杂者还要测得更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