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年轻人举办婚礼流行在仪式开始之前播放视频,大多展示婚纱照和沙画等。吉林市摄像爱好者李军,为一对新人创意了一个别致的视频,让这对新人“穿越”不同年代,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展示那个年代的爱情。
创意篇
新郎母亲找来创意者
微电影的男女主角是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男方是27岁的刘占超,女方是26岁的安平。安平是刘占超表妹的发小,二人通过表妹相识、相爱,已经恋爱了4年多。3月23日,他们将举办婚礼,拍摄微电影就是为这个准备的。
“我参加过很多场婚礼,一直在想,一定要让儿子的婚礼办得特别一些,不能太普通了。”刘占超的母亲耿淑清说,她曾经参加过一个亲属孩子的婚礼,婚礼正式开始前,播放了一段新人筹备婚礼的视频。她觉得这个创意非常有意思,希望儿子的婚礼视频也要有一个突破。
亲属告诉耿淑清,这个视频是朋友李军创意和导演的,并把李军介绍给耿淑清认识了。去年底,耿淑清找到李军帮忙,李军欣然同意,并和刘占超商量微电影的主题,再由李军创作故事情节,一个月前开始筹备。
撷取不同年代爱情片段
“年轻人只能从影视或文学作品中了解长辈们的爱情故事,所以,我决定拍一部时间跨度大的微电影,让这对新人分别感受下几代人的爱情。”李军说,他把微电影主题确定为“时代的变迁,将爱情进行”,片长大约5分钟,并邀请一些朋友当群众演员。微电影撷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年轻人的生活片段,展示不同时代的爱情。
在拍摄五六十年代的爱情时,他们设计了女孩幻想男朋友模样的场景。安平坐在墙根,一边吃馒头一边幻想着,这时,画面中出现了刘占超扮演的一个老头,龇牙一笑,很搞笑。
拍摄70年代的爱情,大家都穿着草绿色军装;80年代,年轻人开始追求小资;90年代,有了网恋,便有了“见光死”。微电影以男主角向女主角求婚的画面结束。“我觉得五六十年代的人差不多,所以将两个年代合并在一起拍。”李军说,微电影完成时,会配上一段反映时代背景的文字。
拍摄篇
老城区外景最难找
筹拍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服装、道具和外景。李军和耿淑清翻箱倒柜,还是找不到不同时代的衣服,只能求助电台,征集不同年代的服装,并到摄影棚租服装和道具,但仍未凑齐。
“外景最难找,老城区改造得差不多了,没办法再现当年的场景。”李军说,最后,他们找到了吉林大街与华山路交会附近火车道旁边的平房区,门前还有柴垛。耿淑清借来了老式录音机,找来亲朋客串,她也要在微电影中扮演角色。
3月11日上午,微电影开拍。一大早,大家便开始化妆、造型,男孩戴上反映不同时代发型的头套,女孩则打扮得尽量土气些。
“开始第一个镜头,男主角和朋友坐在木桩上聊天,对,就闲聊,好,白衣服的,别看摄像头啊。”李军导演得有模有样,有时,一个画面要拍好几次。为了拍摄效果更好,李军还找来朋友,两人成不同的角度拍摄。“扭起来,扭屁股别蹦跶!”李军纠正跳着摇摆舞的刘占超,引来围观市民笑声一片。
一上午拍了俩片段
用了一个上午,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的镜头拍完,大家躲进屋里暖和去了。
“本来想要瞒着安平拍的,但这是俩人的事情,视频要留一辈子。所以,导演邀请她参加了。”刘占超说。“我觉得太有意思了,很有意义,等我们老了回忆起年轻时候,会很幸福。”安平很兴奋。
看到儿子和儿媳拍摄过去的爱情,耿淑清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以前我们没有条件,发生很多事都忘记了。现在有条件了,一定不让儿子的青春留遗憾。”“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过去的生活,我觉得拍摄这样一个微电影,让年轻人感同身受几代人的生活,很有意义,他们婚后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李军说。
制作篇
特写不满意重新补拍
昨日,微电影中五六十年代的片段制作完成,为了凸显陈旧感,视频采用黑白、泛黄的效果。
李军说,11日,他们一直忙到18时许,才将所有的镜头拍摄完成。休息一会儿后,又录了参演者录音。一天的拍摄,所有的参与人员都累得“直不起腰”了。“拍摄当天我有些不开心,本来联系了4台录像机同时拍摄,没想到开拍时只有两台参与,所以拍摄进度才很慢。”李军说,制作后期,他发现求婚场景拍摄不理想。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昨日,他又让这对新人重新补拍了部分特写镜头,部分录音还有风声,昨日也一并重新录制。
不同年代制作效果不同
李军说,五六十年代采用黑白、泛黄的效果,80年代则采用老电影的效果,到了90年代和求婚场景时,则采用了高清效果。
“听说一个片段制作完成,新娘子还想看呢。找了我很多次,我都没同意,怕她看完就没有神秘感了。”李军说,《新文化报》读者是微电影片段的第一批观众。
这个片段很有喜感,那么,完整的微电影又是什么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