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85后周制婚礼缔结连理 重现两千年前婚礼

   2015-07-13 网络网友57
核心提示:见下文
85后周制婚礼缔结连理重现两千年前婚礼,月24日,在东莞工作的黄先生和杨小姐身着飘逸的汉服,按照汉族最古老的婚礼仪式——周制婚礼缔结连理。
  
  新人正在举行同牢礼
  
  随着悠远绵长的编钟音乐的奏响,新郎和新娘身着玄色的汉服,循周制,在几名衣着汉服的侍者和赞者的陪同下,缓缓步入婚礼现场。
  
  “新妇杨氏入门,宗族家人惟愿达成心愿,娶回新妇,为我黄族,增人添口,百年基业,香火传承。杨家有女,乖巧伶俐,今日嫁与新婿黄郎为妇,宗族家人循循叮嘱,惟愿嫁得佳婿,待人谦逊,相夫教子,幸福安康。”在编钟的音乐声与司仪赞者朗朗的赞颂声中,现场犹如回到了2000多年前。
  
  在随后的仪式里,婚礼依照“沃盥礼”、“同牢合卺礼”、“解缨结发礼”等程序循序进行,两位新人相敬如宾,温文尔雅,“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整场仪式庄重、质朴。
  
  其中让人最为感动的,也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环节——“礼”:新郎黄先生亲手将新娘发髻上的订婚信物红色的“缨”解下,高举在空中向众位来宾展示,以象征婚姻得到家族和众人的认可。随后新郎将“缨”系到腰间,表示将新娘已经娶进门,从此新娘是新郎家中人。两位新人分别剪下一撮头发,用红丝带绑在一起,放入红色锦囊,寓意两人从此成为“结发夫妻”,这是婚礼中最庄重的礼仪,代表夫妻青丝交颈缠绕,恩义永结。在这场短短20多分钟的仪式上,让人重温了古时人们婚礼的全过程,更让人看到古人对待婚礼的庄严、神圣。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自己民族的婚礼这么美,一点都不比西式婚礼差。”新娘的朋友淑娜参加完婚礼后兴奋地说,“以后我也要办这样的婚礼。”
  
  这场婚礼的主策划,就是新娘杨小姐。为何会选择这么传统的婚礼?她说:“我参加过很多朋友的婚礼,大部分都是西式的,场面要不就热闹非常,要不就催人泪下,但我总感觉缺少什么似的。”杨小姐一直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杨小姐决定选择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婚礼——周制婚礼,“我觉得婚姻是一件庄重的事,而周制婚礼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在教新人如何面对婚后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据85后的杨小姐介绍,周制婚礼起源于2000多年前,是华夏婚礼的原型,以后的汉族婚礼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整个仪式包括婚前礼、正婚礼以及婚后礼,考虑到时间关系,杨小姐的婚礼仪式截取了周制婚礼的最核心部分——正婚礼。“古人有云,男女七岁坐不同席食不同器,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同食一牲之肉,共饮一杯酒,现在正式成为夫妻,寓意着可以同席而坐,同器而食,一起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合卺本意是将一分为二的葫芦合为完整的器物,象征着夫妻藉由婚姻合二为一,葫芦盛酒,酒味为苦。合卺的意思也隐含着夫妻二人应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一说起婚礼,杨小姐滔滔不绝:“庄重、质朴的周制婚礼仪式,对‘孝敬父母’、‘夫妇之义’、‘人伦之本’等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阐述,都是时下流行的西式婚礼所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对于举办这样的婚礼,新郎黄先生也很是支持,“刚开始我们很担心父母及亲戚朋友没有办法接受,没想到老一辈都很喜欢。”黄先生表示,“我们不是玩‘穿越’,我们只是想通过举行这样的传统婚礼,弘扬汉族的传统文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374993.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