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婚庆 » 正文----2075

大学生进麻风村献关爱 欲在此举办婚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13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  浏览次数:55
核心提示:见下文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群年轻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对麻风病康复者的关爱。另外得知该团体以前的成员准备到大新县的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举行婚礼,以消除世人对麻风病患者的误解。
  
  大学生为麻风病患者量血压。
  
  1大学生走进“麻风村”受关注
  
  周旭是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他是“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和他一起的还有几百个来自广西各地高校的同伴,虽拥有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但他们因共同的志愿走到了一起。
  
  “一开始只是好奇,想了解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是怎样的。渐渐地,开始喜欢上这个事业。”周旭告诉记者,他2010年2月参加这个团体,多次跟随团队走进麻风病康复村,与麻风病康复者同吃住几个星期后,他开始发现,他收获的不再仅仅是好奇心,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关注。
  
  周冠伶是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她是广西师范学院的一名在校生。她告诉记者,团队2005年开展活动以来,学生们利用寒暑假,走访过很多个“麻风村”,最远曾去到玉林市博白县,有些村庄甚至是多次造访。每个村庄一般待1—3周,和麻风病康复者一同生活,并做些简单的铺设水管、修路等活动。
  
  “周围的人会说,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进去都没事,看来麻风病也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可怕。”周冠伶说,活动最大的成就是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本来基本完全闭塞的村庄,也开始因为学生们的到来,而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外界的不理解和他们本身的自卑感,正是需要外界更多关爱的方面。”
  
  2麻风病患者给人以心灵震撼
  
  “每一个参加过活动的志愿者,都会感到震撼心灵的力量。”周冠伶告诉记者,不少团队的成员大学毕业后,选择留下来做一名专职的志愿者。即便是奔赴各个工作岗位的前辈,一有时间也会回来看看。
  
  在团队的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现场,记者遇到了在防城港工作的回来参加活动的覃大顺。他告诉记者,他这次是回南宁休假,听说团队有这个活动,就赶到了现场帮忙。“工作之后,大家虽然没有太多时间下到麻风病康复村,但是对村里面的人还是很惦记。”覃大顺说,今年12月份,团队以前的成员准备到大新县的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举行婚礼,以消除世人对麻风病患者的误解。
  
  “那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感动。”这样的触动,曾深深震撼周旭。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他走访过的一个康复村,村里有对老夫妻,年轻时就被安置在村庄,后来两人相爱,并就这样厮守到老。因为并发症,阿婆有腿疾,阿公则听力有问题。一天,阿婆因为病发过世,早上大家才发现她去世,阿公中午就自尽了。
  
  周旭还告诉记者,曾经碰到过一位患有肝炎的康复者,当志愿者见他时,他已生命垂危,志愿者对他前后护理了几天,最终也没能挽救他。护理的时候,老人不断说:“没有必要了,反正快死的人了。”但志愿者还是尽心尽力地送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我们不能阻止命运,但至少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周旭说。
  
  3与死神赛跑给患者关爱
  
  “我们很脏,不要碰我们。”周冠伶第一次接触麻风病康复者,当提出跟他们一起吃饭时,一名康复者这样说。这句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她认识到,关爱不应仅流于物质上的救济,而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
  
  周冠伶说,由于众多原因,麻风病康复者一开始并不配合学生们的活动。学生们就主动跟他们聊家常、说历史。“聊聊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再说说我们自己的故事,心就慢慢拉近了。”一些多次被造访的村庄,康复者甚至会高兴地拉学生到家里做客。
  
  “其实他们很淳朴。”周旭告诉记者,因为长期闭塞的原因,村庄里的信息得不到更新,他们的生活仿佛停留在很久远的时代,可正因为如此,村庄的民风很是淳朴。
  
  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一般有10人到100人,他们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其中包括不少孤寡老人。在他们年轻时,就被集中安置在此治疗,很多人甚至从此再没离开过村庄。
  
  “在一些多次去过的村庄里,听到有老人去世,心里特别伤感。”周旭说。随后,周旭表示,他们团队的成员就像和死神赛跑,希望在老人的有生之年,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关爱。
  
 
相关产品、服务: 婚纱摄影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
 
最新新闻
 
 
快捷导航
找婚庆 婚纱摄影 庆演设备 庆典公司 演艺人员 快速发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