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的国庆假期注定异常忙碌:8天时间里他要参加5场婚礼,但令他感到压力的不仅仅是来自身心的疲惫。“5场婚礼最少要包出去3千多元的红包,这祝福确实有点送不起了。”这位26岁的杭州白领颇有些无奈地说。
参加婚礼时向新人送上包有现金的“红包”,是中国人表达祝福的方式,也叫“随份子”,而国庆假期历来是中国人举行婚礼的高峰期。随着“80后”们进入婚期,密集的“送祝福”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受到人情的“负担”。
“每次收到请帖,朋友们都会打趣说‘红色罚款单’又来了。”阮元笑笑说,“这样的集中轰炸确实有些吃不消,钱都随礼送出去了,每月还得还贷款,出游计划也紧紧巴巴的。”
阮元的经历并非个案。山西太原的高校教师韩茹玉有着同样的感受。从年初到现在,她和老公已经送出去了5000多元婚礼礼金,接近她两个月的收入。最近,每当她接到一些平时联系不多的朋友的电话时,总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要结婚了?”
如今在中国,不仅是亲友婚礼要送上祝福,民间送礼的名目和礼金标准也“与时俱进”。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老人过寿、子女升学,甚至朋友之间互相祝贺生日也都要送红包。
“5月1日,同学结婚,200元;5月2日,同事结婚,200元;8月12日,同事孩子考上大学,100元。。。。。。”在陕西咸阳市民李娇的日常收支账本上,有着这样的记录。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中国人送祝福的方式也几经变迁,一路水涨船高。从上世纪50年代的镜子、鸡蛋,到70年代的暖水瓶、脸盆和领袖像章、语录,实物礼品一度是中国人送礼的主要方式。
“那时候结婚送礼还不是什么负担,更多的是一份心意。”陕西省咸阳市78岁的退休国企职工张元保说。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红白喜事礼金支出分别为2642元和2228元。报告称,对城市家庭而言,“红白喜事的礼金支出是一种负担”。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中国青年而言,频繁地送礼让他们苦不堪言,“送多少合适”的人情难题也让涉世未深的他们颇感头疼。“送少了拿不出手,怕伤感情,送多了自己又会负担不起。”在西北大学读书的博士生李娟伟说。
一些年轻人坦言,礼尚往来的中国式祝福让他们心生厌倦。一位年轻的网民在天涯论坛上痛陈如此“礼尚往来”之弊:随礼来随礼去,你送我多少,回头你结婚或是其他喜事我还得原封不动送回去,甚至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要回得更多,真没多大意思,祝福都送变味了。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课教学部教授谈方说,如果结婚送礼成为负担,则完全背离了表达祝福的初衷。结婚送礼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几个好友一起为新人赠送一张健身卡,代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为新人办一台文艺晚会,共度美好时光。
“也许一份有创意的礼物,更能经历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张如意说。
一些中国年轻人则开始试图改变父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只要来参加婚礼分享我们的幸福就足够了。”即将在国庆长假期间步入婚姻殿堂的西安姑娘李婷在婚礼前和朋友约定,结婚拒收礼金。几个月前,“红色罚款单”也曾令她烦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