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闪婚、闪离……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中的不少人正在经历着父辈们从未有过的婚恋生活。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他们已到了婚恋年龄,他们追求自由和自我感受,因此出现了闪电般的恋爱、结婚,却又闪电般离婚的怪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公众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方观点
自由意识加强的体现
传统观念中,婚姻与家庭是否稳定是衡量一桩婚姻是否幸福的标准。但是现在,随着年轻人自由意识的加强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观点被他们逐渐放弃。对此,有人谴责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包容心,认为他们把婚姻当成儿戏。但笔者认为,年轻人闪婚、闪离只不过是他们对待婚姻生活的一种新观念而已,公众无须过多批判。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于婚姻生活,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觉得合适就结婚,觉得不合适就痛快地说‘拜拜’”正成为他们对待婚姻态度的真实写照。笔者认为,这样的生活态度,总比那些本身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却劳心费力地去维护“围城”的人生活得更洒脱自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单位,家庭的美满与和谐是与社会和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有人认为,由年轻人闪婚、闪离导致的离婚率上升是危害社会秩序的一种潜在因素。但笔者观点恰恰与此相反,好聚好散,彼此不存在过多纠缠,以闪离的方式避免家庭矛盾的升级,对社会秩序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闪婚、闪离大多是年轻人对待婚姻的真实意思表现,这并没有违反有关法律的规定,公众也不能上纲上线地去谴责,更不能用过去的“道德观”去衡量现在的年轻人。
年轻人对上一代将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认可的“标准”由“婚姻是否稳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转为以是否能感受到幸福作为衡量标准,是他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相信现在的年轻人会在闪婚、闪离的过程中,最终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终生伴侣。
张广春
■反方观点
婚姻是责任的承诺
白头偕老是婚姻追求的最终目的,然而,到了婚恋年龄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在追求自由和自我感受的同时,却在对爱的承诺和责任的实现上相对欠缺。可以说,年轻人闪婚、闪离等现象的出现,是背离了婚姻的主旨。
笔者认为,独生子女获得了父母全部的爱,大事小事父母全程包办,子女只想索取,不愿奉献。当初谁也没想日后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直至今日,弊端出现。
他们进入婚姻的“围城”,建立家庭以后,当柴米油盐、杂七杂八的家务事摆在面前的时候,这些在父母的暖巢里长大的孩子们,又怎么能懂得理解对方,关爱对方,适应对方呢?当新婚后的热情被燃尽的时候,闪离就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当然,追求爱的质量和自我感受的满足,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都没有错。但是,婚姻不仅是一种爱情的契约,也是家庭责任的契约,或者说是一种彼此共同生活的承诺。
虽然婚姻也有破碎,但是,只要在思想上重视婚姻,在行动上适应婚姻,夫妻双方逐渐摆脱浪漫单纯的思想,在家庭生活中共同树立一种对子女、社会的责任意识,笔者相信,由闪婚、闪离导致离婚率上升的不稳定因素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所以说,婚姻是需要双方共同生活并保证子女健康成长的承诺,更需要的是双方责任意识的确立以及对爱情、亲情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