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街又叫八廊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角街的准确概念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信徒们手摇经轮,进入八角街,绕大昭寺不停地转经。
1、八角街转经道
八角街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藏语意为"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傍晚转经的特定时间一到,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在使人猛然感到一阵骚动之后,便开始严格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
2、八角街内的古迹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上,曾经竖立着一个高高的名叫"觉牙达金"大法轮柱。藏族姑娘年满十六岁,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
沿着转经路走,在八角北街24号院子里,有一幢看起来很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名字叫"曲结颇章",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四大宫殿中的第一座,也是八角街的第一所房子。它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松赞干布为自己建造的一个简朴的行宫。
从八角北街24号出来,继续前行,人们会在白色的香塔前发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那小白塔过去是专门为财神爷烧香的,它保佑着在香塔四周做买卖的生意人。
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这是当年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始于雍正年间。从那时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83年间,清朝政府共派遣了84任驻藏大臣。
最后,在八角街转经路的终端,是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热遗址。那是大昭寺南墙外面的一个平坦、开阔的小广场,过去大昭寺举行祈愿法会期间,西藏佛教界要在这里统考头等格西。
3、八角街周围的古迹
木鹿宁巴,也就是旧木鹿寺,它的位置在八角北街西北巷十号院内。它是为了解决来大昭寺做佛事的僧人喇嘛的住宿问题而建的,随市面上僧侣的增多,人们后来又修了一座新木鹿寺。新木鹿寺的寺址在现在的西藏印经院内,处在八角街外圈。到了五世达赖时期,人们又重新扩建了旧木鹿寺,南面和东面的两排楼房及北面的主殿,都是这个时期建造的。从这时开始,旧木鹿寺和大昭寺同属于一个机构管辖,每年各大寺喇嘛来参加大昭寺大法会时,哲蚌寺的喇嘛连人带马都住在这儿。现在,木鹿宁巴已经没有多少僧人了,变成了一个一般市民乐居其中的大杂院。
色拉达廓只是一座残旧的木门。这个木门就在旧木鹿寺大门的西面,是专供色拉寺喇嘛出人的大门。这个门正对着大昭寺中的那尊主佛--十二岁等身释迦牟尼像。
吐巴,位于八角街转经路的南端,三层建筑,它是西藏文字的创制者、松赞干布时期吐善最有名望的重臣吞弥·桑布扎的府邸。现在,这儿已是八角街某居委会所在地。
4、西藏手工艺品集散地
八角街是西藏著名的商业中心,是西藏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八角街内有120多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家摊点。旅游者到拉萨,八角街是必不可少的好去处,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的历史和现状清晰的书写在了八角街。
如今在八角街随处都能看到的民族手工业产品有卡垫、氆氇、地毯、马垫、围裙,松巴鞋、金花帽、木雕茶桌、银包木碗、银腰刀、银雕茶盖、茶桌、绣花帐篷等。五金工艺品大致可分几种:饮器,如酥油壶、酥油碗、酥油桶、火锅、水壶、水缸等;佩器,如腰刀、头饰、手饰、胸牌、腰扣、银泡、火镰、钱包、弹夹等;其它用具,如乐器、马饰、鼻烟壶、烟锅、火盆、箱子等。
西藏的雕塑工艺历史悠久,从用料看,有铜铸、石雕、泥塑、木刻等;从形式看,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等;从题材看,有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其它工艺品还有唐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