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父母1950年结婚时的结婚证……”、“奶奶16岁时的订婚证书我还珍藏着,是民国31年的”、“父母1937年结婚,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当时他们 结婚时双方父母的交换帖子、还有母亲的压腰钱……”自本报“今晚·喜满堂——婚庆产业文化探寻活动”征集热线开通以来,许多热心读者纷纷打来电话,提供了 很多非常珍贵、鲜活的天津婚庆资料。从上周开始,不仅征集热线响个不停,活动的征集邮箱也不断收到热心读者的电子邮件。
家住南开区的唐丽珠今年已经76岁。唐大娘打来电话说:“看到今晚报开展婚庆文化探寻活动,突然想到家里还有几张父母结婚时的照片,并且保存得很 好。”她告诉记者:“我父母是民国时期结的婚,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他们结婚的时候有伴郎、伴娘还有花童,场面很浪漫,一点也不比现在年轻人的婚礼差。” 市民王先生打来热线说:“我奶奶结婚时的嫁妆是一个‘福’字盆和四个镶金边的碟子。奶奶总说可能当时的嫁妆没有现在的值钱但是情谊很浓。”还有很多读者打 来热线,有的信物是花瓶,有的是100多年历史的樟木箱,还有陪嫁的小木桌等。
在一篇篇征文中,读者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或家人当年难忘的婚礼。读者张凤琴在征文《新娘穿灰衣服结婚,在小巷办婚宴》中写道:那时候结婚很少在饭店, 全是在家做,婚宴来临大家就齐动手。大姑去买菜、二伯去河边买鱼、张婶烦人买块肉,李姨托人买豆腐、王娘准备去杀鸡。齐全了就找做饭的师傅了。盛饭菜的家 伙不够,大家就一齐凑,家里老伯当了临时总管,把东家拿的碟碗、西家拿的锅盆、邻居送来的折叠椅……凡是各家拿来的东西都在反面贴了个记号,以防还时乱 套。同时还掌管着一条烟和三斤块糖,随时往桌子上放,招待来的客人。读者吴罡的征文《姥爷的婚礼记忆》也讲述了民国时期婚礼的各种习俗。
很多热心读者为方便参与征集活动,专门将自己的老照片翻拍成数码格式发到邮箱。读者王桂珍就将自己收藏的民国时期的老嫁妆拍下来通过邮件发给了本报。 河东区的热心读者安秉信,还将其收集的民国时期的婚庆资料细致地制成了表格。此外,记者注意到,不同时期结婚的“三大件”也不尽相同,不少读者都将自己结 婚时的“三大件”拍成了照片参与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