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二姓之好:天津婚庆礼仪的变迁

   2012-07-27 388
核心提示:天津是一座晚近成长起来的城市,五方所居,华洋杂处,婚庆礼仪很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明清以来,嫁娶不拘六礼,但以通媒为定,不

天津是一座晚近成长起来的城市,五方所居,华洋杂处,婚庆礼仪很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明清以来,嫁娶“不拘六礼,但以通媒为定,不计财礼,不侈妆奁”。婚仪也相对简单,新妇“黎明冠髻入门”,行合卺礼,拜天地,谒家庙,认大小;妇家提供三天的饭食,整个婚礼就算完成了。而且嫁娶多在除夕举行,所以天津至今留有“又娶媳妇又过年”的民谚。

及至清代中叶,礼仪日渐繁复。婚前先要换帖(姓名),请庚(生辰),再将写明迎娶日时的“时书”送女家“请日子”,女方则先期把衣饰器皿等送男 家“过妆奁”。迎娶之日,男方送衣服冠带到女家“催妆”;名柬则随彩轿而至,谓“到门帖”。新妇过门,北礼坐床三天,拜祖先、分大小;南礼当日与新郎阖家 见面,大抵说,北礼简而南礼繁。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天津婚庆不太循规蹈矩而是追求火爆,近人高凌雯说:“天津有婚丧之事而无其礼,所谓婚丧赛会而已; 有庆吊之文而无其意,所谓庆吊会食而已。”可见“赛会”之风与“会食”之举,由来已久。

辛亥革命后,西礼结婚引领时尚,婚礼马车开始取代花轿。车行老板刻意制成轿式迎亲彩车,绣四季花卉,装五色电灯,以示四时平安,五世昌盛。车内另备花轿一顶,以备宅院深远或僻巷狭窄、马车不能到门使用;当然也可陈于院内,以符“亮轿”旧俗。

经过五四运动,自由恋爱兴起,即便是中西合璧的婚礼,也不再受年轻人的青睐;去教堂举行简单而庄重的婚礼,乃至集体结婚,成为一时风尚。当时有竹枝词说:“指环互换结同心,不用交杯酒再斟。宾致贺词主申谢,堂前应节奏风琴。”

解放后大规模破旧立新,婚庆礼仪返璞归真。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结婚之日,买点喜糖,亲友同事集资送些日用品,由单位领导主持,举行个简单仪式,就算“礼成”。搭帆布棚,支锅做饭,招待亲朋,反倒是“文革”后期兴起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初,生活水平稍有提高,“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后改电视机)与四季服装,成为婚礼的时髦必备。刻意追求之余,闹出许多笑柄;当年,相声大师魏文亮的《要条件》,对此进行过辛辣的讽刺。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择日大办婚礼开始盛行,婚庆公司应运而生,迎新车队日渐豪华,礼花礼炮愈放愈烈,婚礼大厅姿彩万端,名嘴主持风格各异,婚宴档次日渐提升,且至今不衰。

婚庆礼仪,自古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改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3541.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 huanq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