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婚庆 » 正文----2075

蜜月旅行:土耳其的骄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09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友  浏览次数:49
核心提示:请阅读以下婚礼常识
土耳其的日子,看来是悠闲的。 
   
  坐上船,沿著博斯普鲁斯海峡走,波光粼粼,鸥鸟时时出没于舟畔,心情自然甚为悠闲。 
   
  旅客的游船上,同时也搭载著本地人由欧洲赴亚洲,或由亚洲去欧洲办事。但他们跟观光客一样,也东瞧西看,色色新奇。 
   
  船走得缓,抵一码头便要下客。码头边,往往杂花生树,树荫底下就有茶屋或咖啡亭。下了船的人,倒也不忙著赶路,一头又钻进那里面去了。 
   
  由海峡往里走,连接海峡与金角湾,也连接新市区和老城的,是加拉达桥。桥一端是加拉达塔,另一端是有漂亮喷水池的耶尼清真寺。交通要道,车水马龙。然而桥上最忙的却不是车辆与行人,乃是无数拎了鱼篓来此垂钓的钓客。一个个趴在栏杆上,把丝纶垂下桥去,脚边摆满了盆啊罐的,待鱼一上钩就取下养在其中。 
   
  桥底下则是一家家吃烤鱼的餐厅。无法或无暇自己钓鱼的,例如观光客,大抵就都麕集在这儿,一边吃鱼,一边欣赏钓丝飘荡在空中的乐趣。 
   
  偶尔钓著了鱼,桥上的人扯动钓竿,银丝离水,一尾柳叶银鳞便拼命扭动于半空中,冉冉而上。但因桥下并看不见桥上人的雀跃,也听不见他们的欢呼,因此这感觉仍是静的,只是阳光下的一幅风景画,有些“闲看儿童捉柳花”般的闲适趣味。 
   
  咖啡馆咖啡座遍地都是,情调各别,索价也颇不同。不过大抵都是复合式的店或铺,除了咖啡,还兼售其他饮品及食物。饮料亦不见得以咖啡为主,茶或许更为普遍,时尚软饮料,如可乐、汽水等亦渐流行。 
   
  但咖啡是土耳其的骄傲,且物尊其始,故几乎所有这类店、铺、摊、亭,打出来的招牌都仍是“咖啡”。彷彿我国古代餐馆旅邸只把一幅大大的酒帘儿挂出来招揽顾客那样,一个酒字,概括了休息、打尖、歇腿、进食,并悠闲地喝两盅等所有的意思。在这儿,咖啡一词所能给人的感觉,亦复如是。 
   
  土耳其不是咖啡的原产地,但它变成一种世俗饮料且传播至欧洲,却是土耳其人的贡献。犹如郁金香也是由此推广到欧洲去的。 
   
  在此之前,种咖啡的是阿拉伯人,产业中心在摩卡(mokka)。煮出来的黑水,主要是让伊斯兰教徒喝了好集中精神,奉事安拉。十五世纪间普及于波斯、土耳其。一般的说法,旅游书上抄来抄去,都说它传至维也纳,是一六八三年土耳其战败后仓皇撤走,留下了许多袋咖啡豆,维也纳人烘焙研磨后煮成热浆出售并开了一家叫“蓝色瓶子”的小店,遂为欧洲咖啡馆之滥觞。 
   
  其实早在一五八二年奥古斯堡一位医生饶沃夫(LeonhardRauwolf)就发表过文章赞美过这种饮料。因他前些年曾在东方旅行,故对此物能有所了解。一六六○年左右,大宗咖啡也已由马赛、威尼斯进口到欧洲了。故咖啡因土耳其战败而戏剧性地传入欧洲云云,怕是经不起推敲的。 
   
  欧洲咖啡文化传自土耳其的证例,却也不难找。据我所知,一六五二年英国伦敦就有了咖啡馆,是一位商人到土耳其伊士麦(Izmir)地方带回一名希腊佣人后开设的。一六五○年,马赛商人狄拉罗克去君士坦丁堡玩,也带回了许多咖啡,一六七一年就索性自己开店卖起这项饮品了。其后,巴黎也开始流行土耳其式煮咖啡之法,亦即先烘烤,再将豆子磨成细粉,然后用金属杓子盛著煮,煮沸后略移开,再煮。因为路易十四于一六六九年接见土耳其公使时,公使就呈奉了咖啡,使得巴黎社交界一时为之风靡。 
   
 
相关产品、服务: 婚纱租赁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
 
最新新闻
 
 
快捷导航
找婚庆 婚纱摄影 庆演设备 庆典公司 演艺人员 快速发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