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在婚嫁习俗方面还延续着一些老传统,当然也加入了一些外来元素。那这些年来我们农村的婚嫁习俗方面有没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这里说的是华北北部山村三十年来婚嫁习俗的变化情况。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的婚嫁相当保守。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的婚嫁相当保守。
男女婚嫁必须“明媒正娶”,而且会人托人、朋友托朋友打听个“知根知底”。即便双方认识互有好感,也不敢明目张胆约会轧马路,只有等到托了媒人提过亲订过婚后才能名正言顺的“眉来眼去”。如果谁家闺女私会男友,父母会感到“家门不幸”,那是天大的“丢脸”新闻,将风传方圆几十里地,走到哪儿都有人戳她和她家人的脊梁骨,结果往往在本地找不到对象,远嫁他乡(他乡不知道姑娘“见不得人”的事)。
那时在农村没有“门当户对”一说,刚刚改革开放分田分地,大家日子都差不多。闺女要想找个好婆家,不但模样好,还要知书达理,会做家务,这是抬升姑娘“身价”的砝码。女孩婚前必须学会做家务,包括洗衣做饭和针线活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这些活儿不用特意培训,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边干就边学了。记忆中仍有这样的印象:农闲时节,姑姑们姐姐们聚在一起绣花、纳鞋底,互相借鉴花样子,比比谁的活儿好,谁的活儿细,总是叽叽喳喳的。记得当时大伯家的萍姐手笨不会针线活儿,我常听母亲和婶子们念叨:“这闺女不会做活儿(针线活儿),将来过了门儿,一家人穿什么呀?”边念叨边摇头叹气。她们说什么也想不到后来的市场经济物品极大丰富,商品琳琅满目让那些会做活儿的也收了手。
彩礼和结婚嫁妆必不可少,记得那时彩礼有棉花(用来做被子)、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棉布、猪肉什么的,加起来不超过一千元,按当时的物价,这不是个小数目。嫁妆嘛,有脸盆、镜子、暖水瓶、被子、衣服之类的,似乎没什么“大件”。那时的媳妇还能和婆婆住在一个屋檐下,一起吃饭一起下地,谁家刚娶了媳妇就分家,准是家务矛盾闹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仍延续以前的风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在悄悄改变。
姑娘们不必学做针线活了,因为市场渐渐繁荣,想要的东西在市场上都能买到。母亲和婶子们的话还在耳边:“真是啥人啥命,当初萍儿(大伯家的大姐)她们不会做针线活儿咱们还发愁呢,现在大集上(当地的市场,每五天一个大集)什么都能买到,人家不会做也不愁吃不愁穿!”
婚嫁仍需“明媒正娶”,但已经出现了自由恋爱的“前卫”青年。尽管大家对“前卫”青年嗤之以鼻,还当新鲜的闲话传来传去,但结局往往家长妥协,以成全有情人告终。
记得当时身边闹得最大的有两宗,一个是语文老师的女儿,另一个是舅舅家的二表姐。
语文老师的女儿非常有个性,年纪轻轻就谈恋爱,不知怎么认识的,找了几十里地之外的小混混作男朋友。老师和师娘为了阻止她外出约会,老两口齐动手,不惜毁了闺女的形象把她的头发剪成了“阴阳头”锁在房间里(当时的农村还比较保守,女孩没有剃板寸的),结果闺女夜里逃到男方家,没办法,她的父母,也就是我的老师和师娘只好同意了这桩婚事。那种情况下不同意也不行,发生了这样的事,姑娘的名声已彻底败坏,留在家里也嫁不出去了。不过这件事最终以悲剧收场:一年半后,女方在婆家喝农药自杀,留下太多谜团当别人茶余饭后的话料。
舅妈对二表姐寄予了厚望,二表姐是她三个闺女中最出色的一个,虽然书读的不多,但模样好,而且心灵手巧,家里家外是把好手。不幸的是,二表姐在砖厂打工时爱上了另一位打工仔——死了老婆撇下一个两岁儿子比她大六岁家里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汉,那个年代,男方比女方大个两、三岁属正常,“大六岁”会让人感觉很别扭。表姐心理明白,舅舅和舅妈决不会答应这门亲事。于是,单纯的她没和任何人商量就做出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决定—私奔,毅然决然的和心上人回到大山深处的家,心甘情愿当起了人家的媳妇。表姐就这样失踪了近一个月,家里报了警,急翻了天,最后终于通过朋友套朋友亲戚套亲戚的关系得到了消息。一句话,闹得一溜够,舅妈气死过好几次,最后二表姐请出了村干部,还搬出了《婚姻法》要告舅舅干涉婚姻自由,舅舅舅妈看女儿如此决绝,尽管有一万个不情愿还是成全了有情人,舅舅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村里抬不起头来。(虽然二表姐不是以悲剧收场,但后来的日子并不幸福。)
那时的嫁妆没什么新意,彩礼倒是涨价了,总算起来大概是两三千元吧,二表姐的婚事舅舅一气之下要了四千元,算是非常庞大的数额了。
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老家的婚嫁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了多元化。
继续保留“明媒正娶”的传统,但已非主流。大部分青年崇尚自由恋爱,家长也开通至极,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未婚同居的也不在少数。今年国庆节母亲来我这里,聊起村里的变化,母亲告诉我,村里好几个小青年上网搞来了对象,如今不管对象丑俊,只要儿子把对象领家来,爹妈就乐得合不拢嘴!
上个月给父亲打电话,告诉我他刚刚吃完喜宴回来,说是远房本家孙子小铁娶媳妇,我奇怪,暑假回老家时明明看见小两口抱着孩子买东西来着,怎么还娶媳妇啊?经父亲解释才明白,媳妇没错,孩子也没错,这是补办的婚礼!当初娘家不同意,也是“生米煮成熟饭”,孩子都有了,娘家也就没话说了。婚礼和孩子“百岁”一同举办,既新鲜又有纪念意义嘛(重要的是收礼金)。
彩礼重了,礼金也逐年上涨,私下里人人都发牢骚负担不起,牢骚归牢骚,遇到婚丧嫁娶,还得一家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