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网8月15日讯(见习记者李婷婷)结婚随礼,人之常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礼金的数额也是水涨船高,随礼越发变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人的从众心理。
网上随礼一贴引发网友热议
昨天在17路论坛民生杂谈记者发现这样一个帖子,“多年没联系的同学突然通知俺他要结婚了,这礼该不该随?”这位网友表示,一个多年没有联系并且关系一般的老同学打电话通知他要结婚了,邀请他参加婚礼。被人邀请按理来说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多年不联系,如今需要结婚随礼了,突然通知自己,真不知道该不该去啊。这个帖子引起了网友热议,有人同意他去,原因在于人家联系你说明看得起你,有人劝说不必去,理由是反正以后也不会联系。
随礼呈现早龄化市民压力很大却无可奈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人都遇到过结婚随礼这种事。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具体随多少钱主要取决于跟新郎新娘关系的亲疏,如果关系好,肯定给的多,关系一般的也不能给的太少,有时候也是面子的问题。市民李大哥说:“最怕的就是结婚、生小孩、过生日、升学的都赶在一块,一个月能随好几次,朋友邀请,不去不好意思,去了几百块钱又拿不出手。”李大哥说:“我上个月参加了三个婚礼,感觉压力很大,但是又没办法,都是以前的同事。”在调查中发现,结婚随礼这种现象越来越呈现早龄化的趋势,很多的年轻朋友都遇到过这个问题,随礼的对象大多是跟自己年龄相当的同学,作为年轻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随礼方式,如直接汇款或者把随礼钱充了话费。
随礼成从众心理专家建议量力而行
针对此现象记者采访到了鲁东大学文学院民俗方向的兰玲老师,兰玲老师说:“随礼这种习俗从古代就有,中国人讲究情理、好面子,随礼是一种正常人际往来的现象,但是现在社会随意提高随礼数额有些变味,成为一种从众心理。过去的随礼只是限于亲戚朋友之间的,现在的如同事间的随礼是新时代延伸出来的,现在的升学、参军、结婚、生小孩什么都随礼,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兰玲老师提醒大家:“针对随礼,老百姓不能攀比,要根据的自己情况量力而行,否则将来会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