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都有所不同。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拉祜族的年轻人找对象主要是在节日的聚会上寻找。而他们选择对象的基本要求很有传统的男耕女织的意味,男的要会做例如耕地、砍柴等事,还要诚实勤快;而女的就要会织布、缝衣等,心地也要好。
如果小伙子喜欢上某一个姑娘,那么就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而女孩如果有同样的感情,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
但是,拉祜族有一个相对“前卫”的婚俗,那就是结婚的适合不需要办婚宴,只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婚夫妇祝福,然后年轻人就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而拉祜人认为,这样歌舞是对新婚夫妇的最好祝福。并且他们在结婚这一天从来不兴讲排场,简单的招待便可。
而他们的离婚习俗就更让人倍感佩服,甚至有种“惩罚”的意味。按照他们的婚俗,提出离婚的那一方要置办丰盛的酒席,并且客人们也不需要送礼。这种惩罚的酒席其实是意味深长的,目的在于要警戒年轻人选择伴侣时要慎重,只要结婚了就要一生相爱,再者,他们的这种“离婚宴”还有警戒双方离婚后不要相互怨恨的意味。
拉祜族这种只办离婚婚宴的风俗,其实让人反思更多的是现代社会的婚礼习俗,讲究排场不止,而且离婚率还不断攀升,并且离婚后还相互怨恨。或许人们真应该向这古老的民族学习,学习那种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