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胡良光 实习生/张晓璇 通讯员/周荣嘉)“现在有了社区律师,有法律问题也不怕了。”居民王阿姨深有感触地说。昨日,“学雷锋结对社区暨志愿服务集市启动仪式”在荔湾区站前街举行。记者获悉,荔湾区已组织152名律师志愿服务全区216个社区,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法律服务,解决烦恼、纠纷。
模拟法庭首进荔湾社区
昨日在站前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二楼,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开庭,一宗与赡养权有关的案件吸引了不少居民围观。
“我叫陈×生,生于1932年,老婆在1972年就去世,我带大两个女儿,但她们没给钱赡养我……”模拟法庭里,“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以及观众等一应俱全、各就各位,现场气氛严肃,控辩双方辩驳激烈,如同一个真实法院。
记者了解到,昨日模拟开庭的案件中,“原告”是一名老人,“被告”是他的两名女儿,由于女儿未尽赡养义务,“原告”将女儿告上法庭。最后,荔湾区站前街司法所的潘所长作为“法官”对案件进行了审判,庭后还组织旁听居民进行讨论。
据悉,这是模拟法庭首次在荔湾的社区亮相,主要重现身边案件,开展社区普法教育,让居民掌握法理知识,了解法律程序,更加理性应对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不少居民对这种形式表示支持。居民王姨说,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知道了自己的财产要自己保护,“以后有模拟法庭的话,我还会参加”。
216个社区都有律师服务
模拟法庭只是荔湾组织律师进社区的一个新措施。
昨日,荔湾区司法局局长何友汉介绍,今年4月份,该局全面铺开律师与社区居委会结对子活动,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152名律师与全区 216个村(居)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覆盖率达到100%。其中88名是荔湾区的律师,其他来自广州各地,有的律师一人负责跟进两个社区。
据介绍,法律顾问每周进社区坐堂接受法律咨询,根据居民需要志愿提供法律服务,每半年还会进行总结。而本地困难户和外来务工人员,还可以免费享受“大状”们提供的打官司等服务。去年,荔湾区就解决本地困难户和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案件430多宗。
“一直都觉得律师是坐在豪华写字楼里,有事也不敢去找律师,怕承担不起律师费,现在我们有了社区律师,有法律问题也不怕了。”龙津东社区的王阿姨深有感触地说。
“‘三打两建’中,法制要先行,要普法知法用法。”何友汉认为,律师进社区,改变了以前发放宣传资料等简单方式,将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解决他们的烦恼、纠纷,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养成“有法律问题找社区律师”的习惯,提高了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
据统计,今年4月以来,律师顾问共为荔湾辖内居民和企业解答法律问题94件,其中,涉及土地征收、房屋继承、产权纠纷25件,劳资工伤25件,婚姻家庭纠纷11件,民生问题4个,村务问题4个。
街道开办志愿服务集市
昨日在站前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居民谭姨笑着说:“很开心啊,老人家退休,来这里娱乐一下比较好,可以消磨时间。”她说自己偶尔会上二楼练太极和打球。
据悉,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搭建常态化志愿服务基地,设立学雷锋服务队总部,有各类志愿者2000多名,由社工架起服务需求与服务平台之间的桥梁。中心负责收集整理辖区内居民的服务需求,引导志愿者们根据需求开展服务,解决志愿服务供求之间矛盾。
中心还结合地区特点,每月在不同社区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昨日提供的服务就有:医药保健、理疗按摩、电器维修、单车修理、缝纫修补等。近半年来,社工与志愿者开展了探访独居老人、长者养生保健讲座、雏鹰课余辅导、残障服务、新广州人亲子活动等300多次,参与志愿服务人员有3000多人次。
“区内志愿服务原来有一定基础,但不够完善,有了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服务对象不明确、服务者不明方向等问题。” 荔湾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叶锦祥说,下一步将在区内所有街道推广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