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诗文教练终于承认,曾给叶诗文服用一种叫做一氧化二氢的液体,来为叶诗文补充能量。”针对叶诗文近期备受国外部分媒体质疑一事,有网友编发了这么一条搞笑微博。没想到还真的有人“中枪”了,其中微博名为“朱庚申”的用户就评论说“此事若真,许多中国人该认真反思了,别有点质疑就老虎屁股摸不得,大呼小叫的,为什么不可以质疑你?”引发网友疯狂转发和评论。
乍看到这条微博,我也吃了一惊,难道叶诗文的神奇真的与某种神秘物质有关?但是很快就忍不住笑了,不得不佩服网友太有才了,什么一氧化二氢,不就是H?O吗,这玩意我们天天喝,成辈子喝,谁离了它也活不了啊。
笑过之后,再看后面的那条引发网友疯狂评论的“朱庚申”微博,就有点乐不起来了。通过该用户微博认证资料发现,此人竟然是一名高校教授。这就不难理解网友看了他的评论为什么那么“可口可乐”,外加“压力山大”了。堂堂教授,竟然被“一氧化二氢”涮了不说,还一本正经地要求别人反思。反思什么?反思年仅16岁的天才少女叶诗文连破记录夺冠时,我们怎么可以只振臂欢庆,而不去质疑奇迹中可能暗藏猫腻?反思一些国外媒体和个人在权威检测报告出来后,还是将神奇的小叶子与臭名远扬的禁药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为何不和这些居心不良的“国际友人”站在一起?
够了!时下一些所谓的高明人士,每遇到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总要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沉,要么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振臂高呼,劝别人冷静,要他人反思。比如油价连连涨,手握方向盘的人都喊累,有专家却出来“辟谣”说不就是比美国贵点吗?比一些欧洲国家便宜多了。房价、物价、上网费的话题莫不是如此,总有一些人要表现出比众生皆高明,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我说啊,最该冷静、最需要反思的恰恰是这些自以为高明的人士。
就像这些连“题”都不审,就对着“一氧化二氢”大发感概者,到底是谁在“大呼小叫”,谁最需要“认真反思”?
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该知道,一枚奥运会金牌对中国运动员的重要,以及运动员为此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像为中国男子举重队夺得伦敦奥运首金的林清峰,爸爸是搬运工,妈妈是清洁工,一家五口人挤在30多平米的小屋里,2009年林清峰全运会拿到奖牌,全部奖金都用来帮助家里还债。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电视转播时,要不是解说员介绍,林父都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了因为他们已经六年半未曾谋面!
付出了这么多,终于圆梦了,还要被当成小偷一样质疑,凭什么还要装聋作哑,大气不出?我们不唯金牌论英雄,但也不能无端地质疑获得金牌的英雄!作为同胞,千万别听见外人说三道四,自己也跟着七上八下,最后变得理智全无,面对自己天天喝的“一氧化二氢”上纲上线,慷慨“中弹”,沦为笑谈。
教授的质疑成了全国网友的笑料,马上就有网友指出一氧化二氢就是水,同时召唤全国网友来围观。甚至有不少网友围攻教授的微博,致使其关闭了微博评论功能。昨日12时48分,朱庚申教授就在微博中进行了更正。
朱庚申教授为何上钩???
从历史来看,这次朱庚申教授被“钓鱼”露丑,不过是无数“前辈”笑料的一个普通复制版。不过,考虑到他的身份,这次闹剧颇有深意。
朱庚申是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任环境科学系主任职务。这样的身份,就算是学术造假出身,也不至于对基本化学常识一无所知。何况朱教授任职多年,颇受好评,想必水的化学式还是记得的,为何这次会在无数网友面前出丑?
从旁观角度来说,不应以恶意揣测朱教授的学术水平,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朱教授太着急了。受近年网络舆论气氛影响,恐怕朱教授早已习惯于对一切和“国家” 相关的概念进行批判,即不管国家做了什么都是错的,都值得批判。至于批判的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稳固,倒不重要了。在“中国出事了”和“反思批判”之间,朱教授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触即跳。所以才会不假思索地呼吁网友反思。条件反射需要有信号刺激才能形成,多年以来,凡事都要批判中国,批判制度的 “制度党”可以赢得海外的奖金和网上的赞誉,既有实利又有道德制高点。这样的信号刺激反复多年,即便睿智如朱教授,也不免对特定信号产生了固定的反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