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我儿子在读高一,上高中后,他和同学关系一直不太好,常有全班同学针对他一个人的感觉。前些天中午,我去学校看他,见他一个人在教室生闷气,一问才知道,上午有同学当同学和老师的面叫他绰号,全班哄堂大笑。在这之前,也有男同学针对他。有一次课间,他上厕所回来,有同学对他做鬼脸:“臭死了,臭死了!”他觉得很窘迫。
儿子数次向老师求助,但没有什么效果。我也找过儿子的同学,和同学说希望不要叫孩子绰号,那同学却说儿子也经常叫他们绰号。儿子来自农村,性格内向,如今同学的恶作剧越来越升级,我害怕儿子会和同学发生更大的冲突。怎样才能和儿子沟通,帮助儿子梳理情绪呢?
崔清华:王女士的困惑是许多家长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难题,就是孩子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于王女士来讲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了解事件的全貌。现在王女士看到儿子郁闷,听着儿子叙述,站在儿子的角度看问题,难以给儿子提出建设性建议。所以要王女士从儿子的角度抽离出来,了解一下在学校里儿子发生了什么事,什么起因,什么过程,什么结果。
第二,不要代儿子处理同学关系问题,越俎代庖的结果是儿子不能获得能力上的成长,被人讥笑,更加退缩。你的儿子已是高中生,有一定的与人相处的经验,家长帮他分析事情的性质,保持中立的态度。比如,儿子从厕所回来,同学说“臭死了,臭死了!”可能是逗他,是调侃,如果能这样理解,儿子也可以往他们跟前凑凑,调侃他们“臭死你,臭死你!”这件事情就在玩笑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