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伦敦的早晨,天阴。刚刚热了两天的伦敦又恢复到惯常的阴冷状态,这样冷热交替的天气,仿佛就是伦敦奥运给人的感觉。
要说热,伦敦奥运很热。例如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媒体的高度关注。一下飞机,奥运记者就能在机场激活证件,走特殊通道,有人指点乘坐机场高铁到市区,再由组委会安排的车辆送到酒店,一气呵成,所费时间不过一个小时,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志愿者迎来送往。记者这几天感受伦敦,无论是媒体交通还是公共交通,都指示明晰,而且遇到疑难问求助志愿者,总不会听到记者最怕的一句话“不知道”。这些细小的细节,总让人觉得舒心,组委会这些热情,不炽热,却温暖。
火热朝天的还有奥运媒体。根据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本次奥运会参赛的运动员有1万多人,而前来采访的媒体却有两万多人。中国代表团举行升旗仪式的那天,因为奥运村的访客证限发200张,虽然上午9时30分开始的仪式在9时才派证,但6时30分就已有中国记者在此守候,不到8时半,中国记者的人潮已经挤爆了奥运村的访客大厅。
但离开了奥运场馆的范围,伦敦人民仿佛都如往常一样过着自己的生活。地铁上多了几张粉红色的贴纸给奥运场馆指明方向,马路上规划出奥运专用车道,特拉法加广场竖立着奥运会倒计时牌,但除此之外,很难再看到更多的奥运痕迹。
7月27日,伦敦奥运举办开幕式的清晨,地铁里依旧是匆忙的上班族,公园里继续是晨练的市民。特拉法加广场上,有过往的群众来和“离奥运开幕还有0天”字样的倒计时牌合影留念,组委会开始急着张罗卖掉剩余的开幕式门票……这就是伦敦人迎接奥运的方式,冷静得接近冷漠。
这倒不能怪伦敦人,这个城市天然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质,况且他们已经经历过两届奥运、无数沸腾人心的体育赛事和皇家盛典。真诚的体育爱好者,早就组织自己的小团队,花60英镑买门票,到海德公园的观众区,相约一起观看大屏幕播放的开幕式。对奥运会没兴趣的人,则丝毫没有凑热闹的心,依旧过着自己的日子。
尊重多元化并存的政府部门,也尽量不过多骚扰对奥运会没有兴趣的民众的生活,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伦敦在办奥运会,但仅仅是在办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