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让人感觉奇妙的旅程。当地时间26日下午,当记者来到中国奥委会特设的“中国之家”参观,并且随后转往伦敦唐人街后,那些强烈的中国符号——从青花瓷、琵琶,到“电脑专修”、“正宗兰州拉面”一度让人产生身在国内的强烈错觉。奥运来临之时,伦敦的华人社区、中国奥委会以及固有的人文遗产,让中国印记在这座城市愈加凸显。
“中国之家”:在伦敦的琵琶声
中国奥委会在伦敦特设的宣传交流部门“中国之家”,位于伦敦最核心的区域之一——霍尔本。其所在的华尔道夫希尔顿酒店为此专门装潢了两层的大厅,这家豪华饭店的房价很贵,低价房也大概要300英镑一晚。
从酒店正门进入,戴礼帽的服务生礼貌地查了记者的包。这家酒店的大厅本就极小,“中国之家”的两扇朱红色大门似乎塞满了整个空间,让人产生整座酒店都是“中国之家”的错觉。
进入大厅右转,迎面是一副极富创意的墙画,左侧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右侧是伦敦塔桥,中间则是青花瓷的大盘,书写着“中国之家”的招牌。站在这里可以听到两位姑娘的弹奏——古筝配上琵琶,在听够了各家商店震耳欲聋的英伦摇滚之后,琵琶声显得清新且温馨。
余下的部分,对一名中国人而言其实并无新意,主要是中英关系在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中国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的表现,或图片或视频。但对于那些对中国有兴趣的英国记者和名流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颇为新奇的所在。酒店的前台告诉记者,中国之家开幕以来,“几乎天天有活动,人流非常大,而且来的似乎都是上流人士。如果有机会,我也会找时间进去看看。”
唐人街:
六角亭里的免费服务
26日下午,已经接近尾声的奥运火炬传递跑过唐人街。
兰州拉面馆里的师傅放下了手里的那坨面,中国杂货店的伙计冲到了门口张望,临街二楼的住户们把头探出窗外……整个唐人街都在引颈期待,火炬跑过之时,中英两国的国旗飞舞,有人在人群中大叫“CHINA!CHINA!”
伦敦的唐人街是欧洲最大的,而且其位置更是黄金地段——威斯敏斯特城之内。广东人来到这里或许会更为亲切,因为讲粤语的中国人俯拾皆是。漫步唐人街之内你会感觉这里与国内并无二致:中国餐馆、中药店、中国超市,菜市场里可以买得到红毛丹和通菜,只是后者的价钱高达3.4英镑一斤,大概是国内的20倍不止。
在唐人街标志性的“六角亭”内,23岁的李莉正和她的同伴们发放唐人街的宣传品。已经移居英国8年的李莉如今是“伦敦华埠亲善大使”之一,这是奥运期间唐人街推出的一个免费服务项目,“亲善大使”们在六角亭内设立了华人旅游服务店,专为奥运期间来伦敦的中国人提供免费的旅游咨询和旅游建议。在记者采访的短短时间内,李莉抽空为来自深圳南山区的孟氏夫妇规划了一条海德公园的旅游路线,孟先生连说感谢:“本来是来伦敦看儿子的,可儿子太忙了,我们只好整天自己瞎逛,有自己人帮助,就有方向了。”
老舍故居:
唯一的中国“蓝牌”
在伦敦的各个角落的历史住宅中,如果仔细搜寻可以看到部分住宅的外墙上镶嵌着圆形的蓝色牌子——这牌子是伦敦文化遗产委员会颁发,为纪念已故名人的故居而立。
颁发蓝牌的规矩苛刻:必须是杰出人物;必须为人类福祉做出过杰出贡献;在英国居住时期是其人生或事业的重要阶段;诞辰超过100年,去世20年以上……
中国只有一位名人符合以上所有条件——著名作家老舍。老舍于1924年起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一直在伦敦待了5年,其间创作了《二马》、《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2004年,老舍在伦敦的住所之一——圣詹姆斯花园31号被正式镶上了蓝牌。
老舍的故居偏居在伦敦西南,荷兰公园北部,且不通地铁。记者到达时发现这里类似于中国的联排别墅区,老舍的故居是这群白色联排中的一栋,移向别墅后方,可以看到老舍当年居住房间的小窗——当时老舍与友人克莱门特·埃杰顿合租,自己住在阴面的小房间内。
由于是私宅,记者无权进入,更不便打扰,门口写了几行字的小蓝牌便是一个中国人能看到的所有的对老舍的纪念:“中国作家老舍 1925—1928年居住于此。”当日伦敦在下雨,四周寂静,行人匆匆走过,却没人对这里多瞥上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