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上海老人李清泉离世前给外甥顾慰源留下一份遗嘱,将全部财产捐给西南地区的“希望工程”,这其中包括一套101平方米、估值约400万元的房子。只是,慈善的旅程尴尬且漫长。
13个月,顾慰源为舅舅捐房子的路只走完了一半。从2010年12月开始,找到一家可以接收的慈善机构,找到老人生前自书比对笔迹,公证处与民政局间的往返奔波……各种复杂繁琐的手续流程,让老人身后的爱心险些成为“捐不出去”的房子。
2012年1月,顾慰源终于把象征房屋产权的“金钥匙”交到了上海慈善基金会徐家汇分会主任陈晨的手上。因为没有法律法规参照,为了维护捐赠价值,基金会方面不得不打政策“擦边球”,这才免去了总计十余万元的各种税费。只是,此时房子的估值已经缩水了一百多万元。
5月,上海市就此事专门进行调研,考虑制定《房产捐赠暂行办法》,期待能从政策层面明确捐赠中的各个流程。
如今,将房子变现的拍卖时间定在了下月中旬,善款的去处已经明确,但顾慰源却开始担心房子无法顺利拍卖出去。
1故居
6月27日,上海梅雨淅沥,广元西路629号院,一名中年大姐看护着院中唯一的一栋大楼,它建于1995年。“侬是看房的?”当被问及801室的时候,这位中年女子反问记者。
“这房子的主人已经去世了,房子要卖的,要做善事的。”她说。这栋楼里的许多业主都知道了捐房的事情,无不称赞着这桩善举,但是他们并不认识捐房的老者。看门的大姐显得很自豪:“我见过老人的啊,很清瘦,自己去遛弯买菜,很慈祥的。”
如今的801室,大门紧锁,内部样式只能从李清泉老人的外甥、70岁的顾慰源提供的照片里管中窥豹:房子陈设简单,枣红色的中式家具,写字台上摆放着一个木头笔匣、旧式铁制茶叶罐,映衬着桌面上平放的三本法语杂志——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是三个孩子的笑脸。
这一切似乎印证着老人生前的身份,一名法语教师;也暗示着老人的所爱——孩子,尽管他生前没有子嗣。
“舅舅他生前很喜欢小孩的。”顾慰源说,由于自己没有孩子,李清泉夫妇特别喜欢在公园里坐在椅子上看嬉戏的小孩。后来老夫妻还结识了一位小朋友,“他们跟孩子和他的家长很谈得来,舅舅还要主动教他法语,现在这个孩子都二十多岁了。老人去世的时候,这孩子还来拜祭过的。”
2 遗愿
“遗产问题,我和亡妻(汤梅君)二人,一生节约,稍有积蓄……我和妻二人一向有资助贫困子女就学的愿望,全部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全部捐赠西南地区‘希望工程’,作为该地区贫困子女的教育费用。”这是李清泉老人遗嘱的部分内容,落款时间为2006年9月。此时,汤梅君去世还不到一年。
由于正本入了档案,顾慰源保留着这份遗书的复印件。他始终认为这份遗嘱是老人对亡妻爱情的一种固守。顾慰源的舅父舅母是解放前结的婚,后来李清泉去南京大学教授法语,夫妻二人长期两地分居,每年只有两个假期的时候才能聚在一起。
直到80年代初李清泉退休回到上海,夫妻二人就再也没有分开过了。而广元西路的这套房子是老夫妻在2003年将曾经住的40年代的旧房子卖掉以后购买的。“这套房子也算是爱情的象征吧。”顾慰源说。
“舅舅看电视知道西南地区比较穷,再加上他做了一辈子老师,所以选择了捐助西南地区的孩子。”顾慰源这样猜想。
在遗嘱中,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我的弟妹和小辈们经济上都有一定的基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在这句话和下句之间,老人加了七个小字:“钱多了有害无益”。
“电视里也会演后辈人为了争夺房子、票子打官司,很乱的。舅舅对这种事情很厌恶。”顾慰源说有一次他曾隐晦地提起老人身后的问题,李清泉很明确地告诉他:“你们不用管,我已经有安排了。”
3 嘱托
顾慰源第一次看到这份遗嘱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的6月了。此时,96岁的李清泉老人已经住进了医院。一天,当顾慰源探望他的时候,老人突然对顾说自己的遗嘱已经写好,压在了自家床上的枕头下面。
看到遗嘱,顾慰源才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李清泉委托他去处理房子捐赠的事情。顾慰源感到了一份信任,也感到了一丝的轻松。他说自己并不想让别人以为他是图家产才会长期照顾李清泉的。
当时,顾慰源也并不觉得这件捐赠的事情有多么难办,因为遗嘱的最后还有这样一句:“此系自书遗嘱,无需公证有效。”此外,李的签名之上还有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