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院落和大棚间。胡玉根老人坐在自家炕头上,用长满老茧的手拧开灶台旁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进了水缸。胡玉根感觉日子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住窑洞缺水吃的日子一去不返。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永兴扶贫移民新村的100户村民都是从深沟里的窑洞中搬迁过来的,胡玉根一家三口是其中一户。
6月19日至21日,记者走进这个村庄,吃住在胡玉根家中,深入采访了从深山窑洞中走进新农村的一家人。
三代人在深沟内修建了三处窑洞
已经61岁的胡玉根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脸色黝黑,额头上布满皱纹,说起话来嗓音响亮,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形象。胡玉根的老伴儿李秀兰55岁,不善言辞,从记者走进这个家门开始,她就里里外外忙活着,干起活来干净利落。胡玉根的儿子胡晓瑞31岁,坐在轮椅上总是面带笑容却很少说话,通过深入交流记者才得知,胡晓瑞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下肢瘫痪。
永兴扶贫移民新村东南方向约两公里处,有一道名叫“巴图沟”的深沟,沟内横七竖八地生长着杨树、柳树、榆树等多种树木。如果是初次来到此地人站在沟口,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道沟内竟然会有人居住。
在胡玉根的带领下,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步入沟内,土沟的两侧是陡峭的梯形土壁。走到土沟深处时,胡玉根突然指着沟北侧一处土坎儿说,那里就是我家最早的土窑洞。记者抬头看去,见土坎上确实有一个洞穴。走近洞穴时,发现洞穴周围的荒草中还残存着一点院落的痕迹。洞穴已经坍塌得看不出本来面目,只是洞穴顶还残留着一些粉刷白灰。这个土窑是胡玉根的爷爷修建的,胡玉根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0多岁。
随后,记者又跟随胡玉根从沟底沿着一条陡峭的羊肠小路艰难地向上攀爬了数百米后,胡玉根又指着一处土坎儿说,那里是我家的另一处窑洞。这里的3 间窑洞保存的还比较完整,院落内野草齐腰。窑洞里面除了火炕、灶台之外,还有些破盆烂罐。这个窑洞是胡玉根的父亲修建的,胡玉根就在这个土窑里与李秀兰结了婚,并且在这里生活到1992年。
记者跟随胡玉根沿着羊肠小路继续向上行进,就在即将爬上沟顶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由多个窑洞构成的村落。村落内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胡玉根在这里的又一个家也是3间窑洞,窑洞前墙都是用一块块方整的石头砌成的。走进窑洞,里面还保留着完整的生活气息。胡玉根说:“从这里搬出去以后,我偶尔回来住上一晚!”这个窑洞是胡玉根自己修建的,修建窑洞的方整石块也是他一个人从山上一块块地打凿出来的。在这里,胡玉根一家人从1992年一直生活到 2009年。
几十年都在一处水坑内取水喝
在胡玉根的记忆中,从他记事起,家人和牲畜吃水一直都特别艰难,严重的缺水问题至少困扰了他家三代人。
就在胡玉根爷爷建造的土窑不远处的沟底,有一处高达数米的岩壁,岩底有一处很小的水坑。在胡玉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个水坑前仔细观察,发现岩壁内可能有几个泉眼,导致潮湿的岩壁常年向外渗水,而渗出来的水大多就聚集在了岩壁下的这个水坑内。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个水坑就是胡家和沟内的20多户窑洞人家在附近唯一的取水之地。
水坑周边,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被村民们用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小石板砌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坑口。坑不是很深,伸手一探就能摸到坑底,水面上漂浮着杂草、树叶,水质浑浊。
据胡玉根回忆,在他10多岁的时候,水坑里的水还很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坑里的水变得越来越少。居住在沟里的人们,经常排着队在这里一瓢一瓢的往水桶里舀水,很长时间才能舀满一小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