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合成毒品这么害人啊!宣传片里的那些受害人家破人亡,太可怜了,真要远离毒品啊!”观看禁毒宣传片的市民如此说着自己的感受。今天上午9时,合肥市禁毒委员会组织市公安局、司法局、卫生局、民政局等多家单位,在淮河路步行街举行“远离毒品、牵手幸福”第25个“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青少年易陷入吸毒陷阱
在今天的活动现场,禁毒宣传片大屏幕前站满了市民,在宣传片中,播放着一些因为吸毒造成家破人亡的真实案例,画面中因为吸毒而瘦骨嶙峋的人让现场的市民唏嘘不已。
合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的民警向记者介绍说,从目前的情况看,青少年对于合成毒品的防范意识较低,很容易陷入吸毒的漩涡中,“我们利用今天的禁毒宣传日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让一般公众对毒品的危害性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青少年的禁毒意识,加强父母对孩子的防范。”
青少年多被朋友拉下水
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吸食合成毒品的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从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我国每年新增35岁以下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数逐年上升,2007年,新增人员6.2万余人,2011年则达到了11.9万人。
记者从安徽警方获悉,近年来,我国滥用合成毒品的现象突出,特别是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数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底,在新发现登记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4.9%,其中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占3.4%。
今天上午,合肥市禁毒办工作人员介绍,青少年接触毒品大多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有很多青少年吸毒人员第一次吸毒的毒品是朋友提供的,出于对毒品的好奇,就尝试着吸食了一次、两次,直至成瘾。“对合成毒品的成瘾依赖性不了解,认为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最终深受毒品的侵害,不能自拔。”警方呼吁广大青少年朋友要慎交朋友,遵循交友原则,交好友、益友,不交损友、滥友、毒友,不要盲目从众。
“专业里有句话,说戒毒先戒友。”合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杨四虎强调,相对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毒瘾更难戒除。警方表示,成年人多是自愿来中心戒毒,而不少青少年是家长硬送进来的。“他们还没认清毒品的危害性,想从‘我要他戒’变成‘我要戒’,这需要时间。”
禁毒不只是吸毒者的事
在今天的活动现场,合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吸毒者第一次吸食往往是因为好奇,而这恰恰源于不了解,“市民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了解合成毒品的真相,以减弱其好奇心。”
“禁毒不仅仅是吸毒者和家人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合肥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合肥市积极探索实行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无缝对接的工作模式,今年以来,市禁毒办对本地户籍社区戒毒人员无缝交接40人。
2012年3月至5月,合肥市禁毒办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组织开展了9场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110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同时,市禁毒办不断加大对重点场所的宣传教育力度,禁毒办坚持娱乐场所巡查制度,并联合文化、工商等部门开展对娱乐场所业主的约谈机制。
在今天的禁毒宣传中,记者了解到吸毒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不少人因周围歧视的目光造成心理失落,只得重返毒品圈子。禁毒工作人员向广大市民建议,发现身边人有吸毒行为,不要歧视,而是要帮助他们寻求社会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尽早回归社会。
毒瘾未戒拟注销驾驶证
醉酒驾驶会被吊销驾驶证,那么对于吸毒人员的驾驶行为,有着怎样的处罚呢?记者从安徽省交警总队获悉,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近日已初步完成全省驾驶人数据库与全省吸毒人员数据库的比对工作,筛选出涉毒驾驶员,对毒瘾未戒除的驾驶员拟注销其驾驶证。
“驾驶人吸食毒品后神志不清,甚至会产生幻觉、妄想。虽然我省目前还未发生因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但为进一步加大对毒驾的打击排查力度,交警部门已初步完成全省驾驶人数据库与全省吸毒人员数据库的比对工作,目前正在对全省‘毒司机’的数据进行核查,届时将筛选出涉毒的驾驶员,针对毒瘾未戒除的吸毒人员拟注销其驾驶证。”省交警总队的民警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