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影星秦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工作生活,透露正准备到青藏高原拍摄新片
在流光溢彩的中国电影史上,上海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座走出了中国众多电影明星的城市中,至今有一个耀眼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电影舞台上。她,就是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最美丽女性的秦怡。昨天上午,她在家中接受了重庆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本报记者和秦怡合影。
1965年,秦怡与著名影星金焰17岁的儿子金捷突然发病。后来金捷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后再由抑郁症转为狂躁症。从那一年起,秦怡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儿子。这一带,就是四十多年。2007年3月7日,59岁的金捷因尿毒症并发肺炎在医院病逝。
当聊起儿子刚去世时的情形,一贯以坚强示人的秦怡,眼角也有微微的湿润:“小弟(秦怡对金捷的昵称)当时去世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觉得没办法活下去了。几十年我都守在他身边,但他走了之后,我感觉两个月都坚持不下去,每天都在流泪。”
秦怡向重庆晨报记者回忆道:“那段日子吃不想吃,睡不能睡,看着电视我都会默默地流泪。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骨癌的男孩,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他只有22岁,却在生命弥留的最后时刻不仅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还希望孤儿院的孩子都能穿新衣过年,并坦言并不恨遗弃自己的父母。那一刻我忽然释怀了,虽然我一直都流着眼泪,但我回忆起小弟一直都呆在我身边,我一直都在保护他,虽然他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但至少我给了儿子全部的爱,这一刻我醒悟了,我还可以演戏,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不能就这样就认为活不下去。”
作为中国电影的传奇人物,秦怡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各方的邀请。想要找她拍广告、做代言的厂家也相当的多。然而秦怡都一一婉拒了。“我从来都不接广告,因为我不懂,所以我就不会去替买卖的人做宣传。倘若让我拍广告,那公司是什么情况、产品究竟是怎么样我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去向信任我的观众推荐。”
不仅是拍广告,就连出席活动秦怡也坦言自己并没有所谓的出场费,“有的时候主办方会给,有时候没有就算了,对于我来说这完全不重要,我尽量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就是希望用我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对比下如今明星动辄上百万的代言,秦怡坚守的这份气节有足以让不少人汗颜。
说到这儿,秦怡还笑着说:“他们问我擦什么,我自己其实根本就不懂,也不知道,我也从来不用名牌。”秦怡和记者说道,“我就告诉他们,自己脸上擦着舒服就行,不要太去相信所谓的名牌、广告效应,有些做广告的人都不会用(那个)产品呢。”
本版文/重庆晨报特派记者董进 上海专电
多少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年岁长了,很多我们那一代的人都没有了,而我还活在这。像是走红地毯、出席晚会我都当做是任务,没办法我就是个工作狂,人家不愿意去的、不愿意发言,我都愿意去,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职责。”
生活。 儿子去世她每天流泪, 因为不懂从不接广告。
回忆。 当年拍片演员扛道具, 很早就和周润发合作。
从艺70多年,秦怡对自己哪部电影印象最深刻呢?秦怡想都没想就说:“我这辈子拍过四十多部电影,近十部电视剧,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拍《红色的种子》这部电影,因为我们只用了8天半就拍摄完成了。”《红色的种子》拍摄于1958年。秦怡扮演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华小凤。秦怡透露,当初拍这部影片一天要拍120个镜头,拍外景用了5天半的时间,内景用了3天3夜。
“我一步都不出摄影棚,饿了就随便扒口饭,然后3个棚轮流拍摄。不仅如此,由于当时人员紧缺,所有演员都去扛道具,我就是去扛灯,年轻时候的我很有力量,可能现在你们觉得这种事情实在很可笑。”
秦怡回忆说:“我还记得电影拍出来后反响不错,于洋看完影片后称赞时,我才对他说:‘你都不知道怎么拍出来的,老是这样拍摄,不吃不喝的都要命了。’”
秦怡还说,那个时候拍戏可以用“全民总动员”来形容,“摄制组的人做完自己的工作,还要做别人的,这么多灯几个人扛要20分钟,一个摄制组的人都去扛,所有人都扛,一下子就搬完,这就是团结一致。演员再怎么好,无论多么大腕,都要集体的创作。”
在电影中,秦怡常常塑造性格坚强的女人。当时在拍摄电影《铁道游击队》,戏里只有一个女性角色就是“芳林嫂”。而秦怡也因为这个形象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最美丽女性”。“当时很多大演员觉得这个角色的戏太少了,但我是不论戏多戏少什么戏都演,根据我自己的方式来演,在《林则徐》里,阿宽嫂我演得很舒服,当地人都说我演得真像渔民,那样强壮。”
秦怡还透露她是最早和港台艺人合作拍片的内地女星。早些年就和周润发有过合作。“他们那个时候都是讲广东话,我就学会听他们最后四个字才好接话。”
事业 。要到青藏高原拍新片。走红毯上晚会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