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贵州省岑巩县境内的土家族有一种独特的婚庆礼俗——吃夜筵,即结婚当晚,主家要大摆丰盛筵席,邀约亲朋好友行酒令、对酒歌。其形式喜庆热闹,内容丰富多彩,酒令、歌词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充满着智慧和情趣,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结婚当晚约八九点钟的时候,主家便开始摆上筵席吃夜筵。筵席摆四方桌,一桌八人,大都是主家亲戚好友中懂礼节、有知识、能言能歌善酒的人。大家聚在一起,通过唱(唱酒歌)、令(行酒令)、对(对对联)等营造喜庆气氛。送亲客(又称喜尊或皇客)的筵席一般摆在堂房内,有几位送亲客则摆几桌。通常情况下,送亲客男女各半,或两人或四人。每桌筵席上安置一名送亲客坐上座,旁边由红叶公(即媒人)相陪,席上还有总管即把壶先生,其余陪客座位都有一定规矩,按礼节入座。筵席上一般都有一个主菜,菜的数量为双数,16道至24道不等。
客人坐好后,由红叶公恭贺新郎新娘三盅,新郎新娘谢礼毕,大家遂互相劝菜饮酒。这时主家陪客先开始讲令,三盅令过后,男桌讲令、女桌行酒歌及测字活动便开始了。
男桌首先由总管发问:“今天吃的是什么酒?”陪客应声回答:“夜筵。”又问:“既然是夜筵,应该怎么办?”又一声回答:“还得讲吉口令、唱歌庆贺,热闹热闹才行。”总管再问:”谁先来开令?”“那还用说,当然是红叶公喽!”于是,红叶公道:“酒令如军令,错令罚酒一杯,跟不上令罚酒三杯。”一切议定之后,就进行拣口令、挠口令、答古人令或测字令等。
遵照土家族婚礼习俗,开令的第一个人是喜尊。喜尊一般先讲拣口令:江边一支柳,留来满桌走;留柳不吃酒,吃酒不留柳。随即到神龛上拿来一根竹香捧在手上,并解释说:这杯酒代替江,这根香代替一支柳,这支柳顺右手轮流传送,柳到谁的手上就念一遍口令,念完传给下一个人,全部传完就把柳放在桌上。待全桌人把这个拣口令念完后,开令者提请大家把手掌伸出亮开,谁手上有柳即不吃酒,没有者罚酒一杯。接着就按顺序进行挠口令、答古人令和测字令。
女客桌上同样热闹,既唱歌又出令。她们出的贺喜令云:“竹叶尖尖,竹子绵绵,笋子得吃,竹子值钱,贺喜二人姊妹,富贵双全。”还有测字令:“二人相见出蓝天,一女耕种半边田,我王头上加两点,千里姻缘一线牵。荣华富贵,双双团圆。”谜底为“夫、妻、义、重”。破谜后全桌人各饮一杯酒。
据考,岑巩土家族婚庆夜筵礼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岑巩县注溪乡衙院《田氏族谱》记载:田氏先祖素有勇略,受命收服南蛮边叛寇王贵谦、傅事鲁等,第二十一世祖田谨贤授思州安抚使(1278年),奉诏朝参赐荣禄大夫。时逢长子惟庸婚庆,于是大摆筵席载歌载舞以示庆贺,直至天明。此后田氏族人及一些文人墨客便利用婚庆日行酒令、唱酒歌、对对联,并不断加以创新而流传下来,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目前,这一独特的人生礼俗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