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中国社工人才的去与留 善心能否成为职业

   2015-06-09 网络网友37
核心提示:见下文

北京社工报考热度加大-不少报考学生表示因有望获得北京户口

     薪酬偏低 定位模糊 善心能否成为职业
     中国社工人才的去与留 
     30岁的社会工作者上官旭峰,勇敢地走上着名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找寻真爱,他看起来温和宽厚,让人第一眼印象不错,一见面,场上24位女嘉宾有21位为他留灯。 
     上官是民间NGO组织的国际项目官员,曾留学克罗地亚。其中关于他参与非洲援助项目的影像,激起女嘉宾们纷纷滔滔不绝地表达各种赞美和公益理想。可是到了第二轮“情感经历”环节,形势急转直下,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月薪3000出头,无房无车……灭灯的声音此起彼伏,只余两盏灯。不过最后,还是有一位执着的女嘉宾坚持留灯,并与他最终牵手成功。上官和他所在机构事后婉拒了记者采访。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是社工。在国外,社工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具有极高的美誉度和社会地位,他们活跃在各个政府机构和民间阶层、医疗、教育、社区、法律等不同领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帮助的首要考虑因素。
然而在中国,这一群体却并不为广大公众所认知,甚至很难感觉到他们的存在。中国社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隶属于哪些机构?为什么人服务?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寥寥无几。为此,《公益时报》走进中国社工群体,探访他们的真实现状。 
     “我们毕业后是拿工资的雷锋” 
     就读于北京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王钰向记者介绍,社工专业是学校里最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招生介绍和宣传海报在教学楼的墙面上比比皆是,上面书写着就读社工专业的美好前景。然而,高调的宣传和强大的招生力度却无法从根本感染高考生们的就读选择。大部分社工专业的学生是调剂而来的,并非第一志愿。
这只是中国所有开设社工专业高校招生的一个缩影。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是南京市较早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该校从事社会工作教学多年的副教授崔效辉介绍,“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读社工专业的同学,几乎都是第一志愿没有录取后调剂过来的。有时候学期上到一半,学生就已经少了很多。”
    大部分社工系的学生在就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会讲些什么,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业前景和待遇如何。王钰和同学们认为,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学异曲同工,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了一些社会学专业的知识、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以及一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教育。“社工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在学校里都特别容易辨认,”王钰说,“最有善心的就是这些人,一眼便知。” 
     在学校里,社工系的学生接收到最多的理念便是“助人自助”--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直接帮助别人,而是开启被助对象自己救助自己的力量。经过这样的理念灌输,学生和老师们首先便会把他们实践在同学们身上。然而,即便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群体,却改变不了他们对于未来的迷茫。
“有人概括了一下我们毕业以后的职业前景,叫做--拿工资的雷锋。但从师兄师姐的就业反馈来看,当雷锋并不是件容易事,而且工资还非常低。”王钰说。
   社工专业的教学分为几个方向,包括社区工作、学校工作例如学生心理辅导、医院工作例如医患关系调解等,因此,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构、到社区、学校以及医院和民间NGO组织都是他们就业的途径。然而,从老师们以及毕业生带来的职业未来描述来看,辛苦、压力大、工资低几乎是几个必然的要素,这也使得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职业的比率持续低迷。
从社会的需求程度来看,社工无疑是一份朝阳职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到2015年,我国要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人才,2020年要达到300万名。目前我国的社工数量在20万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三五年我国在社工数量方面还有180万的缺口。
      面对大量的人才需求,国内不少高校都率先做出了回应。据2012年2月上海发布的2012年度预警专业显示,社会工作排在第一位。为此,约280所高校都开设了社工专业,用于培养社工人才输送至有需求的机构。
然而,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院长矫杨告诉记者,虽然每年学生最终签约率都很好,但最终选择对口专业的学生却还不到一半。   “即便在社区、公益机构、医院或者学校担任了社工,对一些人来讲也是权宜之计,不会长久。”
      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的崔教授也表示,从他多年跟踪学校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对口就业的学生大概占总数30%多。“其他很多学校连25%都不到。”
一方面在扩大招生,另一方面却无法阻止社工人才的流失,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社区工作者”or“社会工作者”? 
     社工就是年轻版的“居委会大妈”--对于社工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很多人都如此理解,甚至人们会这样形容他们想象中的景象:一群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闲来无事在社区东走走﹑西看看,维持治安、调解邻里纠纷。
没错,社区工作的确是社工的工作方向之一,然而居委会里发生的一切,对于社工来讲已经是老黄历了。确切地说,社工在中国社会应该被这样定义: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协调社会关系、预防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职业,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婚姻家庭,以及公共卫生、学校教育、就业服务、司法矫正、青少年事务等领域,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这样的定义决定了社工是服务于社会的,而“社区”仅是他们的工作方向之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军介绍道,“社会工作在人们的印象中,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刚开始,人们以为社会工作就是在街道工作,每天处理琐碎的事,这其实是片面认识。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社会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细,标准越来越高,人们认识到其实在很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都有施展的舞台。特别是在民政领域涉及的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工作,更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因此,除了社区工作之外,医院里从事疏导病人心理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调解家庭纠纷的人员、NGO(非政府组织)的各类人员等也都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社会工作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扩大和延伸。
工资--不得不说的尴尬 
     “我们有善心,也有为人服务的理想,但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坚持理想的成本越来越高。”一位从事社会工作的年轻人如是说。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永祥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从业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然而,由于薪资待遇低、社工自主化、行政色彩浓厚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行业留不住人才,也较难吸引优秀人才。 
     “社工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的发展得比较快。社会上对社工的需求量大,包括我认识的许多单位和机构都需要毕业生,甚至已经达到‘用工荒’的程度,但能满足社工薪金待遇的却很少。保守估计,我国每年能毕业8000多名社工专业学生,按照现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情况看,如果这些学生能全部投入社工岗位,实际上是能基本满足这些需求的。”矫杨表示。薪酬待遇偏低,是很多社工系毕业生不愿意选择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深圳,政协委员宋强调研发现,深圳一般社工年收入不超过7万元,其待遇相对社会生活水平偏低。因此,人才流失率较高。深圳市社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深圳社工行业流动率为28.7%,其中近17%为流失率。
而广州市民政局对社工的薪酬指导线为3000元/月-6500元/月,这个薪酬水平要低于深圳和东莞,“有些社工已经工作了3年,还是每月3000多点的工资,这令人很无奈。”一位在广州工作的社工表示,“刚毕业时能拿到3000元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之后3年如果还是每月拿3000元工资,相比那些进入企业工作的同学收入已经差了一大截。”她认为,和其他职业一样,社工相对应的薪酬和职位提升很重要。 
     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缺口巨大,造成现有社工群体工作压力过大。 
     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社工翟女士讲到,她目前从事的工作内容繁重,对个人挑战很大。“社会工作,要与别人沟通,还要设计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再到后期的评估,每一个环节都要涉及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有时经常会遭遇到别人的误解。”
     不仅如此,人员配比的失衡现象更为严重。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处级督导张晓园介绍,2010年,新安街道大浪社区约有劳务工30000人,仅派驻两名专业社工,服务对象与社工比例为15000∶1.专业社工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本信息来自腾讯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220763.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