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Camera360实战分享:坚持定位 经得住诱惑

   2015-06-05 网络网友36
核心提示:见下文
     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正强劲,研读企业们具体实战案例,必能给从业者和欲涉足此领域的人们以一定借鉴意义。 
腾讯科技由此走访众多奋斗在第一线的创业者,推出《移动互联网创业实战指南》系列文章,尽量少谈理论,多讲实操。本文为第10篇:关注拍照应用实战。 
当iPhone打败众多照相机成为Flickr上最受欢迎的拍照工具时,不得不承认,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拍照时代。Camera360创始人徐灏认为,拍照应用已在逐步吞噬家用卡片机市场。 
Camera360立足于做拍照工具,非图片社交。2010年2月,创始人徐滢和徐灏立项开发;4月发布内测版;6月,产品登陆Android Market(现在的Google Play);一年后发布iPhone版;2011年3月发布Movie360,进入摄像应用市场。现在用户总数超过3000万,其中Android用户大于iPhone用户。图片拍摄总数约30亿。 
作为一款偏向工具类的应用,“社交”这个光环一路“诱惑”着Camera360。但徐灏总结,一定要经得住诱惑。他举例,Camera360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络的比例约为5%,这个数值并不高。用户的照片更多用于留念。 
此外,做社交产品的重心在运营,而Camera360团队优势在于产品开发。徐灏并不否认未来会走社交路,但还没到时候。在他看来,国内当前基于社交的甚至都还没有工具类图片应用发展的好。 
抵制诱惑,坚持自己产品的定位;通过还原用户使用场景了解用户需求;产品设计力求简单、简单、再简单。这些是徐灏从做了十多年的摄影行业转向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的经验总结。 
拍照应用三指标: 照片处理效果、处理时间和处理能力 
徐灏认为,做一款优秀的拍照应用,需要从以下三个硬性指标入手: 
1.照片处理效果。照片处理效果决定最终的照片质量,即用户为什么使用你的应用,而不是系统自带的相机。在创办Camera360之前,徐灏为影楼服务了10多年,在这个行业里所积累的对照片效果处理的经验,奠定了Camera360在效果处理上的信心。为了保证用户能快速让照片获得好效果,产品的每一款滤镜推出前,都要经过反复的测试,以满足60%至80%的照片处理需求。 
2.照片处理时间。手机拍照的快捷性要求应用能快速取景和快速对照片进行处理。如果照片处理时间过长,在影响照片效率的同时会逐渐让用户失去耐心使用。因此,在牺牲更多CPU运算时间以达到好的效果时,还是需要和处理时间进行平衡。 
3.照片处理能力。徐灏介绍,Camera360第二代处理引擎可以处理2000万像素以上的照片,引擎性能的提升让应用在提升处理效果的同时,提升处理速度。相比第一代处理引擎,徐灏认为,目前的应用处理速度已经快50倍,也是同类软件的5—10倍。 
产品升级:经得住来自用户、竞争对手和投资人的诱惑 
移动应用开发团队常采用“小步快跑”策略,快速向市场推出一款应用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市场环境对应用进行逐步升级。在应用升级方面,徐灏分享了四点注意事项: 
1.在这个产品升级的过程中,团队首先要保证每次升级后后产品的稳定与流畅,特别对于拍照类应用,产品功能的强大是建立在应用的稳定基础之上。 
2.在产品设计中,加强现有功能的优化和细节体验比不断的增加新功能更能吸引用户。 
3.产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目前就Android应用来讲,从一个产品版本的发布开始,用户的下载量持续升温到开始有所下降,以Camera360为例,大概是20天左右,基本保持Camera360每20-30天更新一次版本。 
4.在产品升级和开发过程中要经得住诱惑,来自用户需求的诱惑、来自竞争对手的诱惑、来自投资人的诱惑。 
“诱惑”在这个快速前进的市场中不可避免。徐灏从自身产品开发过程中,详细分析了这三方面诱惑。 
用户需求的诱惑。热心的用户为Camera360提出这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的的确让产品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但有的仅代表个性化的需求,有的与产品原有设计和功能存在冲突。徐灏以全景相机功能为例,这在用户中有较高的呼声,但在已经对相关的数据和功能搭建进行了一定积累后发现,该功能和原产品UI存在冲突。不能为了满足一部分的需求,而与目前的产品基因相背离。因此,并没有急于推出该功能,而是等待整体产品技术成熟再做考虑。 
竞争对手的诱惑。认清自身产品的定位是抵御该类诱惑的重要方法。徐灏以Gif动画功能为例,带有该功能的应用在一段时间里下载量猛升。就在犹豫是否要添加该功能时,团队意识到Gif动画更多是用于微博分享。但Camera360定位于相机应用,并不主打社交分享,重心在于拍照保存留念。如果添加此功能,会让产品偏离最初的定位。团队最终放弃了这个功能。 
投资人的诱惑。在Camera360引入投资阶段,众多VC都向徐灏提出,如果把产品引向社交化,他们愿意给更高的估值。徐灏在对产品和团队进行了评估后,最终还是坚持了拍照工具的方向。投资方经纬创投Harry和茹海波对Camera360方向给予了认同,他们认为,目前社交类产品中99%会死掉,因为社交类产品的关键在运营。但Camera360团队的优势在于工具类产品,如果让这样的团队花更多时间用于运营,会降低产品本身所能实现的更大价值。 
用户需求:还原用户使用场景做判断 
为了了解用户需求,团队通过论坛和很多QQ群收集大量用户的意见,然后进行筛选和分类。意见基本集中于新功能需求和现有功能的优化及BUG。 
对于于用户千奇百怪的需求,如何判断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徐灏采用的做法,一方面是基于10多年在摄影领域的职业经验做出快速判断。另一极为重要的方面,还原用户使用场景做判断。 
当团队在对产品的功能开发满意时,会一起组织出去游玩。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常常会拿出自己的产品进行各种拍照。就在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手机电量问题,Android手机和iPhone的电量都消耗较快,为此,团队后期开发出节能模式,让用户在实现快速启动应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较小的电量消耗。此外,包括微距功能设置过于隐蔽、拍照防抖功能、闪光灯控制等。徐灏总结,团队在外面发现产品Bug的几率要远大于在办公室发现。 
徐灏认为,把自身还原成普通用户,在生活中各个场景不断的使用自己的应用才可以发现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把这个需求实现为一个功能提供给用户后,用户才会知道原来这个功能是他想要的。 
国内外用户差异:国内用户爱拍美食和自拍,国外用户爱拍风景 
Camera360的国内和国外用户相对均衡,从用户使用习惯层面,徐灏认为差异不是非常大。节假日是国内外用户使用产品的高峰期,应用的稳定性最让用户产生困扰,出游过程中,需要保证用户顺利拍摄到自己想要的画面。 
但从拍摄主体角度看,徐灏通过观察在Flickr上用Camera360拍摄的照片发现,国外用户拍摄风景要多一些,国内用户则在自拍和美食方面多一点。 
从拍摄出的照片效果看,国内和国外用户拍摄出的照片就整体范围进行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看Flickr上国外用户通过Camera360拍出的照片,相同的特效,国外的部份用户拍摄出来的照片极具视觉张力。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通过应用拍一张好的照片,一方面是滤镜本身的效果作用,更多在于艺术层面的理解。无论是用户还是应用开发者本身,都需要艺术的积淀。 
其中包括三次产品重大更新,即1.0、2.0、3.0,这三个版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简单些!再简单些!再简单些! 
既要保持强大的相机功能不变,又要让用户操作起来易用,其中的取舍和思考是最多的。在这个产品升级的过程中,团队首先要保证每次升级后后产品的稳定与流畅,特别对于拍照类应用,产品功能的强大是建立在应用的稳定基础之上;其次,在产品设计中,加强现有功能的优化和细节体验比不断的增加新功能更能吸引用户;第三、在产品升级和开发过程中要经得住诱惑,来自用户需求的诱惑、来自竞争对手的诱惑、来自投资人的诱惑,坚定产品的本质,Camera360的本质是什么?相机!对,她就是一款特效相机应用,我这儿说的要经得住诱惑并不是一味的抵制诱惑,而是在产品设计和升级过程中,吸收与产品本质基因相符合的功能,抵制一些让产品偏离方向的需求。第四、产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目前就Android应用来讲,从一个产品版本的发布开始,用户的下载量持续升温到开始有所下降,以Camera360为例,大概是20天左右,因为我们基本上保持Camera360每20-30天更新一次版本。 
腾讯科技:当技术门槛不作为一个优势时,拍照类应用建立优势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如何判断拍照类应用未来的发展趋势? 
徐灏:从来我们都认为技术门槛的优势是有时效性的,除了技术优势以外,更多的应该是产品的稳定性、易用性、流畅度。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前瞻性的改变,不拘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不断的去创新,而非简单的复制。因此总结起来不论是拍照类应用或者其它的应用,要建立优势就得不断的颠覆自己,不断的创新。 
摄影是一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是一种刚性需求,有效的帮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操作下拍摄出最美的画面,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发展趋势来讲,我们认为手机摄影应用在未来会逐步吞噬家用卡片相机的市场。 
来源:腾讯科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190677.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