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近日,北京、吉林延边等地警方开展清查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三非”外籍人员的“百日行动”,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的外国人逐年增多。然而,大量“三非”外籍人员的出现,也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今后,除了开展清理行动,我国应如何在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有效应对“三非”问题呢?
“三非”问题开始凸显
有调查表明,“三非”外国人中,非法居留的占80%左右,非法入境人员主要来自邻国,非法就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语教育、涉外演出、涉外家政、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大多以留学、访问为由入境后非法就业。而且,“三非”人员中有的甚至专门来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据悉,1995年,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查处“三非”外国人首次突破1万人次;2011年,这一数字又翻了一倍。“三非”外籍人员不仅对边境管理、社会治安带来挑战,也对我国人口就业和资源分配带来负面影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说,如果对外国人来华就业不予管理,就会冲击国民就业岗位,扰乱人力资源市场,占用有限的资源。
管理“三非”重在立法
公安部门人士表示,“三非”外国人管理难点多、难度大。
记者了解到,当前,外国人服务管理涉及领域广泛,职能分属不同部门,在政策衔接、信息共享、协作配合等方面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一些部门尚未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已建立的尚未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法律法规滞后也是一大困难。我国现行与在华外国人服务管理相关的涉外立法多出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
为从源头上进一步规范外国人入出境、留居和就业,我国相关立法步伐正在加快。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