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婚庆 » 婚庆百科 » 正文----2119

你知道婚姻有趣的这些别称吗?(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友  浏览次数:53
核心提示:请阅读以下婚礼常识

  中国古代婚姻有许多有趣的别称为今天的人们所鲜知,其含义和今天也有不小区别,值得慢慢道来。
  
  首先,中国古时把“婚”称作“昏”,这是因为古人成婚是在黄昏时分。据《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人为何在黄换时成婚,据说来源于古代的掠夺婚。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妇女往往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另外,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中,女子往往不愿打破“从妻居”的婚俗,于是男子便强行劫婚,而劫婚的最好时间是在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比较隐蔽,容易下手。进入父系社会,女子从夫居,但人们仍沿袭其旧俗于黄昏时分成婚——如今改朝换代既久,北方婚礼大多在上午12点以前,但南方照例可以晚上举行婚宴的。
  
  “婚姻”在古代所包括的意义也和今天有区别,古人称妻为“婚”、称夫为“姻”。如《诗小雅我行其野》:“不思旧姻,求尔新特。”(特,丈夫)。此诗写一个贫苦男子入赘在岳母家,妻子嫌贫爱富,想把他逐出家门另嫁他人(基本上是“思想解放”的先驱了),男子于是忿忿不平。马端辰《毛诗传笺通释》注曰:“姻,谓夫也。”高亨先生《诗经今注》释曰:“古语妻称夫为姻,夫称妻为婚。”《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写女主人公回忆新婚时夫妻的情深意笃。因古代称妻为“婚”,故诗中女主人公自谓之“新昏”。
  
  婚姻在古代还有另一种意义,指亲家。《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婿之父母,妇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至汉代,这种婚姻称谓仍是很普遍的。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婚姻的“婚”与黄昏的“昏”已毫无联系(据说与“发昏”的“昏”联系上了),婚姻二字的内涵也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名,而是以夫妻间的权力、义务和双方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为内容。但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婚姻文化作为一笔悠久而丰厚的遗产,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割断的。中国婚姻中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的特殊称谓和其间独特的民族习惯,不仅具有保存价值,而且颇值得认真探讨。通过婚姻类别称的综述和考释,我们不难从中窥见中国传统婚姻婚俗的变迁并发掘其间的民俗价值。
  
  从女子的择婿到成婚,别称颇有不少。
  
  在古代,女子未出嫁的称为“待年”、“待字”。“待年”指女子待年长而嫁,是已经定婚者。《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小者待年于国。”李贤注:“留住于国,以待年长。”意思是年龄小的先留住闺阁,等待年龄稍大些再成婚。以后就把女子已订婚尚未出嫁者称为“待年”。“待字”指女子尚未订婚者。《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笄音”jī,指女子束发用的簪子)谓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字即表字。“待字”,指待定婚之意。《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估计当时的发型是婚否的标志,不像现在,年过半百照留披肩发。
  
  姑娘一旦长大成人,父母就要开始为她“择婿”,于是需要媒人来扯线。我国自西周以来,男女婚事基本上是通过媒人来缔结的。对媒人最古老的称呼是“媒”。《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故意拖婚期,你没有找到好媒人)。由“媒”字引申出另一称呼“媒妁”即媒人,如同今天的介绍人。“媒妁”意为谋合、斟酌。“媒”古代作谋解,“妁”既有谋义又有酌义,“媒妁”就是从中谋合、斟酌,促成姻缘。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有私媒、官媒两种。官媒中又有职业媒人与临时作媒两种。官媒是由地方官府设置的,据历史记载周代就设有“媒氏”官职,“以掌万民之判”——当时最早的婚介所。唐代以前“媒妁之言”仅是礼制上的要求,唐代将其移入法律条文之中给以明确规定。据《唐律户婚》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明、清两代对于定婚不仅承认婚书有效,也承认私约有效,这样有时就排除了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
  
  “媒妁”又谓之“蹇修”。蹇修为传说中伏羲氏之臣,古贤者。屈原《离骚》:“解佩瓖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意为我解下佩带的玉玦让蹇修去拜见宓妃,陈说我的爱慕之情。王逸注曰:“蹇修之玉,以结言语,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后人因此称媒妁为“蹇修”。晋人郭璞《游仙诗》之二曰:“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要结识灵妃将派谁去呢?
  
  媒人又谓之“月老”、“红娘”,这与今天的称谓是一样的。提到红娘,人们会即刻想到《西厢记》里那个活泼可爱、颇有心计的小丫鬟,赖于她的周旋,莺莺和张生才终成眷属。“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是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此典出自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大意是有个叫韦固的书生夜经宋城,遇一老人衣囊而坐,向月检书,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有点类似故希腊神话里的“先知”。后人就常用“月老”代称媒人。如明代张四维《双烈记就婚》:“岂不闻月下老人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红楼梦》五十七回薛姨妈对林黛玉说:“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相关产品、服务: 婚纱照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
 
最新新闻
 
 
快捷导航
找婚庆 婚纱摄影 庆演设备 庆典公司 演艺人员 快速发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