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双鞋垫,绣出无限风情。2008年9月,“绣花鞋垫”这一在红安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工艺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几年,红安在绣花鞋垫技艺的传承上花了不少力气,但“绣花鞋垫”仍面临着如何打开市场的问题。
刘寿仙,50岁,13岁起师从姑妈学习做“绣花鞋垫”,是红安2000名“绣娘”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创作的作品曾在全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近日,记者来到红安县太平桥镇,走进刘寿仙的“绣花鞋垫技艺传习所”,体验“绣娘生活”。
这是一处约50平方米的传习所。三面墙上,分别挂着刘寿仙不同风格的作品,展出数量最多的当数传统的“绣花鞋垫”,多达数百双。
据介绍,绣好一双鞋垫后,市场定价随着工艺繁复程度,从50元到150元不等。
这几年,红安筹措资金,在全县开办了三家“绣花鞋垫技艺传习所”,聘请像刘寿仙这样的“绣娘”,专门免费教授技艺。不过,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绣花鞋垫”艺术价值颇高,但目前市场渠道还远未打开。
目前,绣花鞋垫的主要销售地仍在红安,销售对象以游客为主。
如何把红安“绣花鞋垫”发扬光大,成为红安人思考的热题。刘寿仙思忖着,日后可尝试着把新人的头像绣在鞋垫上,将“绣花鞋垫”转型为“幸福鞋垫”,打入婚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