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公司有律师团
合同写得很专业
从来不骗本地人
孝感人李某做过多年的加盟公司,前后做过7种产品,按他的话说,基本上每半年换一个项目。
李某介绍,其实所有的加盟骗局,都有共通性:它不仅有着传销般严密的组织、精心的策划,还套用了中奖骗局之于人们一夜暴富的诱惑,它更拥有前两者所不具备的优势貌似合法的外衣。李某说,他们背后都有强大的律师团,他们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合法骗人”。
李某说,这行一开始时主要做农产品养殖或加工生意,通过一些偏远地区的电视或电台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夸大收益效果,利用这些地方人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的特点,随便在武汉城区租用一个办公场地行骗。“当时很多类似的公司都不办理营业执照,办公场所内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一旦被查处,直接走人,基本不受什么经济损失,但是这样很容易被公安机关以诈骗罪查处,划不来。”后来大家法律意识渐渐增强,知道公司必须办营业执照,他们也开始“走上正轨”,公司一切手续齐全,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问题。“合同都是找专业人士起草的,即便上法院,对自己也没多大影响。”
洪山一加盟公司的老板说,网络普及后,他们还有专人盯网络负面消息,一旦发现自己公司“网上有名”,马上会和一些网站联系,花钱直接删帖。但打击力度加大后,很多案例被曝光,删帖也起不到太大作用,所以这类公司基本上每半年换一次法人。“办理营业执照门槛低,一旦赚到一定数目的钱,我们马上将原公司注销,找同村的人随便借一个身份证再注册一家公司就可以了。”该老板称,真正的后台老板是不会担任公司法人的,所查处的大多数是一些小虾米。
在李某看来,加盟骗局设计的陷阱,主要有4种:一是卖机器,机器卖出去后就逃之夭夭,产品回收的事根本无人理会;二是夸大投资回报,比如说圆珠笔,虽然市价一支一元左右,但销售渠道根本不畅通,即便做出产品也卖不出去;三是玩文字游戏,比如说供货价格,很多合同上都有“按市场价”字眼,很多人注意不到,而市场价到底是多少,是按批发还是零售价供货,都由他们说了算。还有就是产品质量,即便达到标准,但他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说不合格,根本不会回收。
当然,所有的加盟骗局,都不会骗本地人,这些人扯皮时有人有时间,所以公司会要求受骗者带身份证。
2009年以来,武汉市各类加盟骗局日渐增多,有资料显示,武汉已经成为继北京、广州后的又一个加盟骗子聚集地。连锁加盟骗局,网络上流传的说法是它可能是当今中国“最可怕的骗局”:它不仅有着传销般严密的组织、精心的策划,还套用了中奖骗局之于人们一夜暴富的诱惑,它更拥有前两者所不具备的优势貌似合法的外衣。一名从事这类“生意”的老板说,他们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骗人”。
针对这类公司设计的陷阱,工商等相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有效并严厉地对其进行打击。
一天投诉30起
3月中旬,一名来自安徽的女子贺某,找到江汉区统一工商所,称自己被骗了10800元加盟费。
这位名叫贺春兰的女子说,她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加盟做中性圆珠笔,收入很可观,一支普通圆珠笔市场售价1元,而成本费只要0.15元,一个人一天轻轻松松能加工100支,纯赚85元钱,比在外打工划来多了。当她到武汉并最终投入10800元后才发觉,自己已经被骗了她收到的设备根本无法生产圆珠笔。
3月下旬,一名来自河南农村的男子找到江汉区常青工商所,称自己做加盟被骗了19880元钱,希望工商所能帮忙挽回损失。在该所执法人员努力下,这名男子拿回了全部投入的钱。谁知过了不到半个小时,男子又找到工商所,咨询加盟另一家公司有没有前途。
今年初,东西湖区工商分局接待了一名近60岁的湖南籍男子,该男子一路乞讨沿铁路步行到武汉。他去年受当地电视台广告所惑,东拼西凑凑齐了12880元加盟费,准备做空调蚊帐的生意,哪知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