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宝库之一,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学派,是山东四大名拳之首,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螳螂拳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完备的武功体系和极高的实用价值,传统的螳螂拳法与现代的形象螳螂拳截然不同,它不是模拟螳螂形象而成,而是取意,取螳螂对敌体用之意,以螳螂对敌体用之意贯穿古传各派武术的技艺而成。所以传统螳螂拳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螳螂拳在山东创始至今已有三百年余,依然香火鼎盛,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也足见螳螂拳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武蕴。
螳螂拳最初发源山东烟台莱阳、海阳一带,在清末时期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等带到烟台,由王玉山带到青岛,至此兴盛于胶东半岛,称为胶东半岛影响最大的武术学派,并由胶东半岛北传东北三省、京津河北等地,南传浙江、上海、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及西欧各国,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想进一步了解螳螂拳吗?请继续关注本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