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哭嫁是对婚姻前途莫测的表达方式

   2015-05-17 网络网友69
核心提示:见下文


哭嫁婚俗(资料图)

 

南方报业网讯 在湘西听到一种哭嫁的当地习俗,女子在出嫁前个把月就开始哭泣。对于一种婚俗(民俗),自然有其合理的解释。但作为法律人,我想哭嫁或许是一种对婚姻前途莫测的表达方式。

 

婚姻是人生大事,现代青年男女,两个人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立业成家(现在立业不容易,成家倒相对容易,前提是你搞定了丈母娘),只要符合年龄和其它法律规定,就可以拿到具有法律保护伞性质(受法律保护)的结婚证书。而古代没有婚姻登记这一说,于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六礼”制度。这一制度对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甚至对当代新婚俗仪式也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今天的婚礼虽然形式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六礼”是婚姻缔结六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其实古代婚姻礼仪本身并不重要,而是礼仪本后所隐含的东西,礼主于敬。今人以为繁琐,实是不懂对婚礼程式的重视,也是对婚姻本身的一种敬重。过去的中国人,结婚要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拜天地的目的是把天地作为自己的证婚人,发誓对对方的终身负责,让天地神明作证,监督自己的行为,如有违背,将受到神明的惩罚。

 

可惜现在的中国人结婚,只保留了结婚拜父母、夫妻对拜的形式,把拜天地当作迷信的东西抛弃了,只能从演古装戏的结婚中看到古代结婚的形式中有拜天地一说。结果,现在人结婚效率是高了,离婚率也高了,打着婚姻自由的招牌,以为追求自由幸福是人皆有之的权利,可是那么多因离婚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有谁来负责?

 

我们还应该知道,在古代婚前一般来说,男女在婚前并不相识,而且往往要经过媒婆的中介,媒婆的“走马观花”式婚介自然让年青女子对婚姻前途充满了莫测的忐忑不安。

 

现代离婚的主要法律要件是“夫妻感情破裂”,在古代则是“七出”(也称七去、七弃)。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向是婚姻的基本原则。稍有违规越矩的思想,即被批为大逆不道。《诗经·齐风·南山》里有一句话:“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包办婚姻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有统计说全国包办婚姻约占婚姻总数的90%以上。既然婚姻是父母大人说了算,那妻子不孝顺丈夫父母是大罪过。在旧中国传统中,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赴京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朱庆余考生在试前写的一首七绝:《近试上张水部送张籍》。表面上是写新娘子问老公自己打扮是不是得体,实际上是作者问自己符不符合官场的潮流。可见,古代人很重视父母的态度。“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建著《新嫁娘词三首》之三。你看在古代给人家当个媳妇容易吗?今天为人妻者应该庆幸!《后汉书》中“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就因为挑水遇大风偶尔回来晚了些竟然被休,古代的媳妇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尽管古代“七出”制度明显地张扬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但是“七出”并不是不受限制的。为了给予女子最低限度的保护,同时规定了“三不去”制度,妻子可以此为据对丈夫的休弃作出抗辩,以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你不能不感慨,今日那些“富易妻、贵易友”的人连古人都不如。

 

面对前途莫测的婚姻,你除了哭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不用说对一个弱小女子,对强壮的男人也不例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145187.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