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城市女性成为高龄产妇,高龄产妇有哪些生育风险?在工作岗位上应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成都商报记者对成都100位年龄在法定结婚年龄以上的女性进行了街头问卷调查,其中30岁及以上的女性占一半,年龄最大的45岁。
调查 30岁以上的仅22人当妈妈
在30岁以下的50份问卷中,除了6位硕士和2位大专学历外,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其中4人已经结婚,2人已经怀孕。在未婚的46人中,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在30岁前结婚并孕育下一代,其中16人已经过了期望结婚的年龄。
在30岁及30岁以上的50份问卷中,博士和硕士学历各占24%,大学本科学历占52%。已婚且当妈妈的有22人,生育年龄在30岁以上的有11人,其中10人因为各种原因推迟生育,占总人数的20%,年龄最大的38岁,目前已怀孕9个月;35岁以上生小孩的高龄产妇有5人;推迟生育的这10人中,有2人是由于装修房子推迟生育,其余8人是因为工作和事业原因推迟生育。在剩下的28人中, 有10人至今未婚,占总人数的20%;18人已婚未育,2人选择“丁克”。
综上,在调查的100人中,已婚且当妈妈的只有24人,所占比例还不到1/4。
原因 工作和经济方面是主因
30%的受访者表示,担心怀孕后被单位降职、降薪,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人;93%的人表示,因经济原因,怀孕后不会辞职;至于为何成为高龄产妇?超过8成的人选择“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生”和“经济收入有限,没能力养”这两选项。近两成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高龄产妇人数在5人以上,最多的有13个人。
什么原因导致高龄产妇增多?超过7成的受访者选择“剩男剩女多,结婚年龄推后,造成育龄推后”“工作压力大,不愿为生育放弃工作”“经济条件不允许”这三个选项;而 “结婚后想再多过两年二人世界”超过6成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压力大,怀孕困难”有近三成人赞同;只有两成人认为“丁克”不下去了导致高龄产妇增多。
权利 近3成不知道产假多少天
当高龄产妇所要面临的风险,90%的人都表示只了解一些,只有几名医护人员表示自己完全了解。在“国家规定的产假不少于多少天”这题上,近3成受访者答错。而对“怀孕几个月和产后多长时间,单位不得安排加班或上夜班”这一题,只有24%的受访者答对。
专家观点
产科专家:
胎儿染色体疾病是最大的风险
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女性表示,高龄产妇的风险是“不太好怀孕”“生产有点恼火”“恢复起来慢”。对此,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罗丹表示,除了流产、早产、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等几率偏高外,高龄妈妈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遭遇胎儿染色体疾病,所以高龄妈妈们必须接受产前诊断。
在孕早期,也就是10-13周时,进行颈部透明带厚度检查(NT值),主要检查唐氏综合征。罗医生特别提醒,如果准备做高龄妈妈,怀孕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情,提前到医院进行全身检查,孕前3~6个月服用叶酸和多种维生素,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形;有条件的孕妇,建议到医院营养门诊,对每日摄入营养进行科学调配。“高龄妈妈确实要恢复得慢些”。罗医生说,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建议女性在30岁前孕育下一代。
律师支招:
多项法规保障女性生育期间权益
在调查中,能保证女职工产假的单位大多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四川兴华中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雪表示,1988年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及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都对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所享有的合法权益进行了规定。我省也出台了《四川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待遇。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四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第七条: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第八条: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第九条: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资料由四川兴华中律师事务所陈雪律师提供)
同步播报
怀孕花了四五万
早产双胞胎一娃夭折
老家在遂宁的聂先生今年32岁了,去年年底,结婚多年一直没怀孕的妻子终于怀上了,狂喜之余,他带着在深圳打工的老婆回到老家遂宁安胎。
今年7月16日,妻子夏女士冒着大雨,去当地医院做检查。下雨路滑,夏女士不小心摔了一跤,夏女士的羊水破了,家属立刻送她去遂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随后转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做了剖腹产手术,早产下两名男婴,哥哥两斤多重,弟弟三斤多重,但两个婴儿发育都不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5天后,大儿子不幸夭折,小儿子随时也有生命危险。聂先生称,小儿子情况不太妙,至少需要4万元才能治愈,但为了让31岁的妻子怀孕,他已经花费四五万元。
对城市人来讲,31岁并不算高龄产妇,但对于老家在遂宁乡村的聂先生来讲,他们已经是一对“高龄”父母,因为村里人大多在24岁就当父母了。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聂先生有些焦急,再也拿不出钱来给小儿子治病。医生告诉他,以夏女士的身体状况,再次怀孕几乎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