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妗姐和新娘(资料图)
在岭南佛山的传统婚礼习俗中,“大妗姐”(北方叫喜娘)兼顾统筹婚宴过程中的各种繁文缛节和司仪工作,一般由女家聘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妗姐”除了熟悉传统婚礼的各种礼节外,在婚礼场合能随机应变,一场婚礼的喜庆氛围全靠“大妗姐”的引领。
记者采访佛山民俗专家了解到,旧时婚礼在男家花轿到来迎亲时,“大妗姐”在完成礼节性任务后,背起新娘子送入花轿中;到了男家,又将新娘背入新房。
记者采访现在居住在佛山市南海小布村的秦桂香老人了解到,秦桂香1952年秋结婚时,娘家请来了两位“大妗姐”,一位大妗姐负责为她开伞遮头,另一位则背她上了花轿。坐花轿到夫家后,丈夫踢开轿门,再由大妗姐将新娘背入洞房。
随后“大妗姐”帮新娘子换装到祠堂拜神行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而新娘在男家所例行的一切礼仪,都由“大妗姐”耳提面授,不可轻举妄动而失礼于人。
到了20世纪60年代,年轻人结婚时则加入了“革命”的元素,随之兴起的是新人在结婚登记处面对领袖肖像跳“忠字舞”和唱“忠字歌”,流行由新郎骑自行迎娶新娘。由于婚礼程序的简化,“大妗姐”这一角色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及至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政府号召新人新事新办,传统婚礼更被列入为封建迷信之列,“大妗姐”在婚礼中被禁止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家庭价值观受重视,“大妗姐”也重回佛山社会,成了男婚女嫁的香饽饽。据佛山民俗专家介绍,近来不少内地人和港澳人士结婚,大都会聘请“大妗姐”协助完成各种礼节。
资料显示,旧时的佛山,“大妗姐”的工作多数由“自梳女”和“不落嫁”的妇女担当,她们有专门的行业组织。“自梳女”这一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妇女群体至今已大都年老体弱,不再从事这一工作。
现时的“大妗姐”,则要求相貌体态要端庄健壮,口齿要伶俐,要有应付宾客刁难的急才,要熟悉各种礼节所用的名词术语和动作,同时还应具备有儿有女、夫妇和睦、三代同堂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