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婚讯: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婚俗,虽然现在年轻人结婚,也不会完全遵从传统的这些婚俗,但是需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一起看看最传统的东营婚俗吧!
东营结婚习俗介绍 按照东营婚俗,结婚无法定年龄,男十三四岁、女十五六岁结婚为常事,“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这句民谣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早婚的状况。一般群众是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者纳妾。穷人受生活所迫,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作儿媳,是为换亲;有的很早就给女儿找婆家,交男家收养,称“童养媳”、“团圆媳妇”,往往是男大女小。婚配讲究缘分,既已结婚,必须服从“天命”,女人须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旧规。妇女丧夫,要为夫“守节”,倘若改嫁要受种种非难和歧视,往往被婆家以高价卖出。改嫁妇女称“回头”、“二婚头”,携带的孩子叫“带犊子”、“拖油瓶”。男子可以休妻,但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议:“休前妻、毁青苗,伤天害理。”旧时婚嫁基本上沿袭古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个程序,其中一些习俗至今在民间沿用。 说媒媒人(今称“红娘”或“介绍人”)提媒前,首先探询男女双方父母的意图,再从中说合。只要门户相当,八字相合,辈份相同,双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约为婚。换号亦称“换小帖”。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年龄、生辰写在红纸上,经媒人交换。富者给女家放礼。 换柬也叫“送柬”,为正式订婚。境内的换柬形式基本相同,但随柬的彩礼、什物不完全一样。在广饶一带,男方送往女方的柬书为:“谨凭媒语,以仆之子行×,与尊亲家之令嫒行×,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并放盐一小包、头发几根(意为有缘法)、大针一对、红线穗两个(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另放红麸子、香、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裤、包柬袄、押柬钱,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回柬:“谨遵亲议,以仆之女行×、×岁、××生日,愿与亲家之令男共结丝罗。“并回衣裤等。旧时,押柬钱为铜子1~2吊,今钱数不等。境内西部,男方随柬的彩礼是首饰、衣料、裙子、大袄;女方随柬的彩礼什物是鞋帽、文房四宝、经书。并设宴招待媒人。 送日子结婚前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提前数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 婚呈又称“告礼”、“联盟帖”。帖上写明开脸、梳妆、上下轿的方向,送嫁女客的“属相”及遇庙石、井、桥用红毡遮挡等。有的是与“送日子”同时,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在利津、河口一带,是在结婚的前一两天,选择双日子送婚呈。送婚呈要抬食盒。婚呈放在第一层,下面是酒两瓶(白酒、黄酒)、鲤鱼两条、肉两刀、粉条两缕(谓长留粉),并上挂喜鸡一对。食盒用大喜字封好,到女家启封。 送奁房亦称送艳房、送严房、送缘房、送圆房。在娶亲前最后一个双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一般是一对箱子、一对杌子、一张两抽桌、盆架、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男方设宴款待来人,并发赏钱。 娶亲婚礼的前一天,男家悬灯结彩,贴对联(一家当户都贴),大门门框下方贴“青龙”二字,新房糊红纸。下午请乐队“响门”,纱灯高照领前,鼓乐随行,男宾(拿毡的,又叫“红帽子”)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后向本族各院、亲戚、朋友家磕头,称“拜门”。晚上宴请乡里,在巷口或大门口奏乐唱戏,由亲属点戏赏钱,热闹一晚上。是夜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俗称“压床”。在广饶一带,娶亲前一天,亲友携礼前来贺喜,俗称点茶,主家设宴招待宾客。 娶亲这天,男方备两乘花桥,鼓乐伴奏,旗、锣、伞、扇开道,到女家迎娶,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宴毕(也有的不设宴),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同时,新娘穿裙子套子,披云肩,戴霞披,盖“蒙头红”,由兄弟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在广饶一带,此时还举行简短的仪式:给新娘开脸的人用镜子先照一下轿内,然后,嫂子端一碗放有发面引子和芝麻的水,让新娘用手蘸一下,意为“引子”、“生活节节高”,然后将水泼于地上。起轿后新娘的兄弟2人或姐妹2人持茶壶、茶碗,扶轿杆跟在后面送一程,谓之“送客”。送嫁的男送客2人(新娘的兄弟),女送客2人(称伴娘),压轿(挡轿门) 儿童2人。路上绿轿在前,花轿在后,男送客在花轿左右护送,女送客乘车在后。此时,新郎俗称“小登科”,享受状元待遇,新娘享受诰命夫人待遇。路人一律避让,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花轿往返不得同路,一路不停,遇十字路口、井、桥、庙宇,要用红毡遮挡。花轿到门口时,当路横一木凳,吹鼓手使出浑身的技艺吹奏各种乐曲,抬轿者也作出各种舞蹈动作。 现在知道东营婚俗有哪些了吧!更多结婚知识,请关注东营结婚攻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