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证到手了,离婚证也到手了,总算是踏实了。”言及于此,李莉说自己的心终于“归位”,但她对于自己还没结婚就已经“二婚”的处境耿耿于怀。河南姑娘李莉回顾自己和男友在上海购得婚房的“疯狂历程”唏嘘不已。
还没结婚就已二婚,如此荒诞事情搁谁身上都郁闷,特别是这种“乱点鸳鸯”的事情还是当事人积极追求的“结果”,则尤其显得诡异和讽刺。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李莉和男友,计划年底结婚并在上海买房定居,但没有取得上海户口。今年6月上海“双限”政策出台后,使李莉和男友一度陷入绝望,觉得可能没有办法在上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
一名房地产中介介绍的“假结婚”买房重燃了她的希望。于是,一场疯狂的“购房之旅”开演,中介给李莉推荐了一位上海籍单身男士,李莉花费3万“假结婚”买房费用。流程很快开始:李莉在男友的陪同下,与该男士“闪电结婚”取得购房资质、贷款购房、过户完成,然后,双方“闪电”协议离婚且房产全部属于李莉……
无疑,“还没结婚就已二婚”是在政策调控楼市下的畸形产物,是一则冷笑话。尽管这种钻法律和政策空子的“假结婚购房”行为,蕴含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因为买房“假结婚”其实是真结婚。“假结婚”购房后,“离婚”时陷入“假戏真唱”甚至不得不吐出半套房来不乏其人其案。面对这种风险,“假结婚购房”的生意依然“很旺”,人们相信搬起的石头不会砸中自己的脚。
还没结婚就已二婚,提醒我们应当对楼市限购政策进行思考,这种“假结婚购房”说明限购挡住了需求的出口,却无法让需求消失。据介绍,在非沪籍“双限”后,帮人“假结婚购房”蔚然兴起,并有专门从事这一业务的“黄牛”,形成了新兴业务。而早在2011年,北京出台被称为“最严限购令”时,很快有人找到了“破解”之法。:非京籍人士与原配离婚,与陌生京籍人士结婚,购房,闪电离婚,与原配复婚,从而完成“曲线购房”……正如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买房“黄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一线城市的楼市需求仍较大。
笔者认为,一项政策的出台,应当立足关注民生。楼市调控政策引发的诸多连锁反应,应当引起政策制定方的谨慎对待,全盘考量适时改进。不能放任那种“政策诚可贵、婚姻价更高,若为房子故,两者皆可抛”的虚假婚姻不管不问。因为,这既是对婚姻制度的破坏,对政府公信力的消减,更使社会秩序变得混淆,对社会的价值观扭曲。为此,我们期待政策智慧在未来楼市调控上有新思路,在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上有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