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婚讯: 国际金价起伏,国内饰金价同步起落本无可厚非,心细的买家却发现申城不少饰金品种的调价往往不同步,他们质疑—— 这里说的“饰金”,指的是各类金首饰包括贺岁金条、金块、金元宝等。按沪上金饰品行业对外公开的定价“老规矩”,如果国际黄金交易价和上海金交所近一周的平均价上下浮动在3%以内,饰金价就不动,反之则同步水涨船高予以调价。 涨跌缺“准头” 精明的消费者对此质疑,以某次国际金价飙升至16年来新高时为例,鸡年贺岁金条的市场零售价因之从127元/克调价到129元/克,但同日调价的黄金饰品却从138元/克涨到了143元/克。“除了原料金价格变动以外,金条金块和各类金饰品的加工工艺、销售成本等均未有任何变动,为何后者比前者的每克涨幅平白无故要多3元!” 历史上数刚刚过去的2004年国际金价起伏最为频繁,仅沪上饰金价就因之潮起潮落了16次,其中上调13次下调3次,消费者的质疑也最为集中———涨价跌价究竟还有没有个准头?其实国际金价变动事关全球,人家又是如何解决作价问题的呢?实际上国际上饰金市场包括我国港澳地区早已普遍实行了“价费分离制”。 价费待分离 所谓“价费分离”,亦即将各类足金和千足金饰品的市场零售价拆分为“饰金价”和“工费价”两部分,饰金价由黄金原料价和金饰品零售的各项税收组成。通常来说,各商家挂牌的“饰金价”应该大致相同,而“工费价”则包括许多因素,如首饰的人工费、商场的租金、饰品的品牌、工艺的程度和时尚因素等等。工费可由产销企业根据这些因素自行合理确定。 显而易见这样的作价更科学更合理,也更有利于金店银楼等生产加工企业展开市场竞争———随国际金价同步变动,各类金饰品同步起落的“饰金价”即便一日一价,消费者也能一目了然,而“工费价”交由产销方自行“以质论价”后,有利于消费者了解和掌握不同款式和品牌金饰品的工艺水平及其艺术价值。 “价费分离”目前已得到了广州、北京等地区市场的认同,去年12月南粤便正式出台《广东省金银珠宝行业金饰品零售价费分离暂行办法》,并开始实施将黄金饰品的报价分为原料价(以上海黄金交易所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为准)与加工费分开报价的“价费分离”。沪上何日接上这个国际之“轨”,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老规矩要改 毋庸讳言,沪上至今仍由行业协会通过“内部信息”发布给出个统一基准价的“老规矩”,依然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统一作价的印痕,物价部门也多次提醒饰金定价应摒弃保护落后抹煞竞争的“价格同盟”。即便以诚信待客而言,让饰金作价清晰透明,无疑也更利于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