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将近10年,香港中山两地民间交往日趋密切,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在婚宴上。
五月是个好月,婚宴频频,红夫连吃几场,不过不是在中山,而是在香港,红夫称之为“跨境自助吃”。其实这几年偶有赴港吃婚宴,只不过这番吃,学习到新形势领悟出新感觉。
新奇之一,与新人拍照要派筹。炒楼、睇楼要预约、要执筹,这不是新闻,中山亦有之,但婚宴上与新人合照要执筹轮候,依次上去“咔嚓”一声,的确闻所未闻,这回叫红夫开了眼界。初时红夫也有些不解,转念一想就明白了,无他,体现了一种管理精神,以往合照时没有组织,人多势众,虽然不一定是争先恐后,但没有秩序,自然显得杂乱。派筹轮候,有条不紊,皆大欢喜。这一招,委实是高,不知中山几时引进?
新奇之二,双语演绎。我们戏称“Nican”。有一晚喜宴的新郎哥任职于美资银行,故座中有不少金发碧眼,为此司仪设置了两个,一个讲白话,一个讲英语,每番话都各说一次。新郎也是,讲感谢都用两种语言。红夫不会听“鸡肠”,不知“鸡肠”陈白如何,不过座中的金发碧眼不时开怀巨笑,也真亏了主人家心细如发。红夫想,不知请柬是否也分中英文两种。若是京港、沪港、京粤、沪粤联婚,那应该也要双语介绍。现时中山好像还未出现,从头到尾一般都是讲白话,或一个讲国语,一个讲白话,但不会一番话重复两次。双语演绎,效率是慢了,但却凸显了对人的尊重。
新奇之三,大厅里放的DVD画面。本来DVD的内容一般不外是新人成长历程与情深表白,也不一定能感动宾客,权当娱乐。但有次红夫居然看到了一对新人的尿片装,时光倒流,想想搜集历史文物也不过如此功夫,做新人真是身心俱劳。
其实落香港饮喜酒不见得是一件舒服事:其一,在中山坐船颠一个半钟,又要转地铁或者巴士。大热天时,一身臭汗。其二,至少要逗留一晚,故一定要Booking酒店,去到酒店先洗个白白,换套行头,打醒十二分精神。这样一算,花费少不了。其三,本来香港婚宴的请柬一般注明“六时恭候,八时开席”(红夫不知鬼佬会否认真执行一大早赶过来),惯例是九点才开席。但现在是一拖再拖,九点半才开席也是常见。此前三姑六婆围坐打麻将,二叔公七姨丈饮茶闲聊。宾客就先吃点心,要不然饿到背脊贴心,红夫的心得是赴宴前先饮个下午茶打底。其四,最怕是只有自己一个来,又不认识周围群众,那就闷死,望天打卦快点散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