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出生当天便被扔弃,幸被养父母抚育33年。自幼双腿瘫痪从未上过学的她,前日与一名健康男子结婚,新房是3天前刚找到的出租屋。婚礼现场引来数千人前来祝福,盛大场面令人惊叹,被称为漯河市“最感人的婚礼”。
“我在漯河市住80多年了,还没见过这么轰动的婚礼场面,过年唱大戏也从没这么热闹!”家住漯河市黄河路的李宏民大爷告诉记者。
5月12日一大早,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婚姻故事,一个被抱养的残疾弃婴33年的故事,在漯河市大街小巷传开。当日上午,数千名市民自发赶来为这对新人祝福,众多好心人争着为婚礼伸出援手。当“灰姑娘”在众星捧月下变成“白天鹅”时,其68岁的养母热泪纵横!
婚礼现场 数千市民捧场
5月12日上午9时许,记者赶到漯河市铸造机械厂家属院时,被人群阻挡得难以行走。近百米长的围观者长龙,拥挤在胡同内、高椅上、房顶处。当记者费力挤进耿淑英家的小院时,身着婚纱裙正在被化妆师精心打扮的张梅,看起来比记者上次来采访时漂亮精神了许多。
“你们记者是我们家的恩人,今天是张梅出嫁的大喜日子,一定得吃个糖吸支烟!”当张梅的养母耿淑英认出记者时,一把拉往屋内硬往记者手里塞果盘。面积仅30多平方米的小院,虽然破旧狭窄,但红灿灿的“”字贴花、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人流、精美大气的新婚照和全家福合影,让多年冷清的小院变得沸腾起来。
上午11时许,唯一的一辆披红戴花的轿车,在重围中缓慢地驶出了家属院,来到不远处一家超市前的广场上。当新郎赵振超将新娘张梅从车上抱到轮椅上时,尾随而来的和早已聚集此处等待的数千名市民顿时欢声如雷,许多途经此处的行人也驻足观看。
自发捐助 献爱心做义工
长长的红地毯,两侧盆景点缀,中间有座开满鲜花的拱门。主持台上宽大的背景布下,漯河市一流的化妆师、音响师、摄影家,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招待嘉宾的红酒、白酒全免费,但婚场内外义务帮忙的人,在婚礼结束后全都未吃一口饭就撤离。
这场主题为“倾城之恋”的大型主题婚礼庆典,仅上述账单最低也得耗资数万元,但这对新人却在众人相助下,没有花费一分钱,仅仅支出了千余元的饭菜钱——全靠爱心人士争献爱心!漯河电台《牵线搭桥》节目负责人曹全岭,是这次爱心活动的“主管”。5月10日,当得知张梅和赵振超即将结婚时,曹全岭立即动员节目组“倾巢出动”,并求助曾经报道过张梅的本报记者及众多朋友帮忙。
“耿淑英含辛茹苦养育弃婴30多年的事儿,去年我看了《大河报》的报道后,就觉得养父母实在了不起,非常受感动,今天能给她帮忙我很荣幸。”漯河市勿忘我婚纱摄影楼经营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侯峰告诉记者,他5月11日上午才得到消息,便立即推掉了原定的3个婚纱摄影,带着化妆师、灯光师等6人赶到了张梅家,拍照后连夜加工制版,总算赶在婚礼前送去了结婚照。“今天我又带了一批人来拍婚庆现场,就是要让他们来之不易的新房内,挂满喜庆的照片!”侯峰说,“等他们有了孩子,我再送他们一套照片!”
沙澧情缘婚庆礼仪公司的老板范凌晨,也派出服务团队并为婚礼提供了数千元的免费服务。先歌视听公司也把最先进的音响设备搬到了婚庆现场。三明超市腾出了门前的广场作为婚礼地点,并捐献出了多箱红酒。漯河市金樽酒行和黑龙江省三得利酒厂当地销售点,也搬来了10多件白酒……爱心人士的资助使婚礼变得更让人动情。
善良夫妇 抱养残疾弃婴
“真是好心人有好报啊!”“养母一家
人太伟大了!”“绝对是漯河史上最感人的婚礼!”婚庆现场上,当耿淑英夫妇历尽艰辛养育弃婴张梅30多年的故事传开后,数千围观者不住地啧啧赞叹。也正是耿淑英一家人感天动地的博大爱心,激励了众多人争传爱心接力棒,合力促成了这场空前的婚礼。
1974年年底的一天,一个刚出生1天的私生女,被人遗弃在漯河市某医院,住在医院附近的张庆寅夫妇听说后,便将这个被弃女婴抱回了家,并为之取名张梅。
“当时我们俩还没有孩子,而丈夫又十分喜爱孩子,看到这个婴儿的可怜相,心一软就抱养了。”耿淑英告诉记者,没想到,孩子自打抱回家后就一直不停地哭闹,让夫妻俩格外操心。一晃张梅近两岁了,可连站都站不成。夫妻两人带孩子到郑州诊治,结果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张梅的姥爷听说后,又四处联系上海等地的医院,结果都没有办法治疗。
街坊四邻听说后,都劝他们别要这个孩子了,还是送回医院或偷偷地扔了吧,可是耿淑英夫妇却下不了这个狠心:“孩子即使残疾,但也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再扔了没人管了那不是作孽嘛!”夫妻俩根本不相信这孩子一辈子不会走路,于是他们每天总要扶着小张梅学走路,但一直坚持到同龄的孩子都上学了,眼见张梅的两条腿就是不听使唤,一家人的心凉了。
瘫痪33年 养育日益艰难
小张梅快5岁的时候,耿淑英生下了一个女儿。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夫妻俩实在招呼不过来。耿淑英的母亲听说后,千里迢迢地从老家山东来到漯河帮忙料理。为方便小张梅多与外界接触,张庆寅精心焊制了一辆小推车,从此以后,这辆小推车就成了张梅与外界接触的唯一代步工具。
每天早晨醒来,张梅就会被抱进小推车里,开始了一天被人侍候的生活。一日三餐,家人总是把饭先端到小推车前的搁板上,并在一旁照料她。为了不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耿淑英30多年来从未离开过漯河市。为了让张梅多晒暖不得软骨病,晴日里家里人都会推着张梅到户外活动。为方便她大小便,家里每天都准备着10多条干净的尿布。33年来,张梅始终被照料得干干净净,没有得过一次大病。
耿淑英是1992年退休的,丈夫是1994年退休的,由于企业不景气,退休后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虽然仅900多元,但靠着丈夫经常在外打个零工,日子还算过得去。2005年7月,丈夫张庆寅患食道癌撒手而去,去世前花费了5万多元的医疗费,家里一贫如洗,至今还欠有1万多元的外债,全家人至今仅靠耿淑英每月4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虽然街道居委会和民政部门给予过帮助,但始终是度日艰难。
求助记者 帮忙找个女婿
“她父亲活着时,能经常照顾她,现在俺娘儿俩的身体都不行了,连走路都是一摇一摆的,推她出门晒暖、抱她上床都喘得厉害。”去年6月20日,当记者第一次采访耿淑英时,她和老母亲的平均年龄已77岁,都身患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每天要把50多公斤重的张梅从小推车里抱进抱出,耿淑英实在吃不消了。
“张梅除了能自己吃饭,其他的事如果没人照管不中,俺闺女的脑子非常好使,也不是个傻子。”耿淑英突然用近乎哀求的语气请求记者道,“你能不能帮忙给她介绍个对象?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身体稍有残疾的都行!现在
我们娘儿俩都已风烛残年,要是突然有个三长两短,谁来照顾她呢?”
2006年6月21日,本报A12版以《32年了她没得过大病》为题,报道了耿淑英精心抚育养女的感人事迹,将她急切盼望找女婿的情况予以披露。很快,漯河市当地媒体也相继报道了这一事件,困境中的母女俩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媒体牵线 引来如意郎君
2006年6月23日下午,在漯河广播电台台长权超的支持下,本报记者陪同张梅和养母耿淑英,来到了该台《牵线搭桥》栏目直播室。在栏目负责人曹全岭的精心筹备下,通过电波向听众传达了张梅希望找个对象出嫁的愿望。耿淑英在直播中说,她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不高,只要人心肠好,能够照顾张梅就行。
此后数月里,虽然一些应婚男子不断与张梅取得联系,却均因张梅严重残疾而退却,但《牵线搭桥》栏目又通过电波,多次播出了张梅的征婚启事。就在耿淑英为女儿的征婚几近绝望之际,今年2月22日,在漯河市区某厂上班的33岁男子赵振超,主动找到了节目组,表示愿意娶张梅。
赵振超家住周口市西华县某村,自小家庭非常贫困。10年前父亲病亡后,赵振超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本来语言木讷的他越发沉默寡言了。5年前,他来到了漯河市某厂打工至今,勤奋踏实的他从未违规过一次,其间他还在紧张工作之余,拿到了驾驶证和法律专业的大专文凭,目前已从月薪数百元的最基层工人,“升任”为专门在厂内运输货物的机车司机,月薪也升至了千余元,但由于不善言辞不喜交往,一直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赵振超开始了与张梅的接触。他下了班就去找张梅聊天,张梅也常常给赵振超打电话,邀请他来家里吃饭。两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互相关心、心灵沟通,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刚接触她时,只是同情心,后来感觉到,她很聪明,经过思想斗争,我决定娶她。”婚礼上的赵振超告诉记者,今年5月初,两人领取了结婚证。
双方家人 深为婚后担忧
仅仅预备了5桌酒席,但近半数却空荡荡的,酒宴上的气氛似乎有点凝重。新娘家亲属参加婚宴的共有4人:耿淑英和她的母亲,专门从外省赶回来的耿淑英的亲生女儿及其男朋友。此外,还来了多名耿淑英的邻居和丈夫生前的徒弟及工友。按计划给新郎家亲戚预备了两三桌酒席,但最终只有新郎的姑父张发奎和表姐两人前来。新郎的另外两名嘉宾,一个是工厂的同事,一个是才认识3天的租住房邻居。
“赵振超的家人是不是对他与张梅结婚有意见?”记者问一直抽烟不止的张发奎,但他很快支开话题:“振超现在的工作很忙,不论啥原因请假都扣工资,连这次结婚请假4天也扣,今后他会因护理张梅而耽误工作,你们记者能不能呼吁一下?”张发奎急切地问道:“赵振超需要长期照顾残疾妻子,单位能不能给他调个轻松点的、不再倒夜班的活儿?”
耿淑英说,虽然她的腿脚已不灵便,但她还会经常去“女儿家”看看,争取不让女儿拖累女婿。“我要是上白班,走之前就把她放到轮椅上,搁置好食品,她自己能取能吃。要是上夜班,就把她抱到床上,我下班后再让她起来。”赵振超一字一顿地告诉记者,“我认定的事,不管别人咋说,我不会改变,我会爱她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