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新娘,由两名已婚妇女扶着新娘,跳过火把。
“花仔”在新房里吃“定席”。
第一天 “花烛” 父亲为成婚的儿子起“大号”
3月23日,婚礼第一天,“花烛”。新郎新娘今日不能见面,在自家同步准备婚礼。一大早天刚刚亮,所有的兄弟就来到阿龙家吃早餐(喝茶),记者在新郎家看到了专门负责准备婚礼的花公、花婆。吃完饭,花公就带领新郎的兄弟们开始分头行事,一小分队挑上彩礼担子,到新娘家去换彩礼,另一小队负责在所有亲戚家的门上贴对联。
按照村里的习俗,男人结婚就预示着需要负起更多责任了,因此,在结婚的时候,父亲都会给儿子起一个“号”。“‘大号’是结婚的时候才起的名字,家里的族亲根据辈分和族谱来起,号名起好之后会写在一张纸条上,卷好,等待结婚第二天的正式仪式后,贴在家里供奉祖先的供堂墙上。” 阿龙说。
第二天 “正日” “花仔”站在婚床上喝“鸡尾酒”
第二天,“正日”。清晨5时,月光笼罩下的小村凉风习习,格外安静。一阵鞭炮震破了宁静,新郎和兄弟们拿着木盆装上大米,再带上秤砣、木尺、剪刀一起去“采花”。
所谓“采花”就是折下村里最老那棵龙眼树的最茂盛的一枝树枝。“来到这棵龙眼树下,先得祭拜一下,然后把大米洒到龙眼树最繁茂的一棵枝叶上。”只见一个年轻男子爬上树干,折下了刚才洒到大米的树枝。“折树枝的男子必须是一个未婚、家境好、父母都健在的‘金童’,代表着开枝散叶。”
采完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床了。几个未婚的兄弟要在这一天的清晨天没亮的时候把婚床的木架给安好,安好床铺后,便有一种传统的中国式“鸡尾酒”出现了。
第三天 “请女婿” 女婿还礼跪拜近七十门
第三天,“请女婿”。洗完脸,给公婆敬完茶,小两口便出发去阿娟的娘家了。此时,阿娟的亲朋已经聚集在家里等候,新女婿进门,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跪门”。“媳妇家里的门不比我家的少。”阿龙说,正日那天已经在家里跪了30多个门,没想到,到媳妇家照样跪了30多个门,累得腿又酸又麻,“最后还得靠别人扶起来。”阿龙说。
原来,按照西樵的风俗,新婚夫妇要跪拜双方家里甚至是叔伯亲人的每一个门。整个婚礼下来,小两口一共跪了差不多70次,再加上之前祭拜祖先等等一些礼节,小两口跪拜了不下100次。
一场婚礼“亏”十万元
“以前结婚,都是请村里人自己做酒席,三姑六婆各门亲戚都要来帮忙,现在有点变化了,一般都会叫镇上的流动餐厅来搞,他们不仅包办所有的材料和菜式,连桌椅碗筷都会一并带来,只要付钱就行了。”说到资金,阿龙表示,按照村里的习俗,一般都不会收礼金,如果给的红包是100元,一般都会退回去,或是象征性收5元10元。“按照惯例,礼金是不能多收的,不然村里人会说三道四的。”
但是,三天吃下来就是9顿,平均每顿还要请上几十桌,早餐喝茶还好一些,午饭和晚饭每桌都得将近300元,阿龙算了一笔账,三天下来,花了近10万元。“不过,办婚礼之前都有心理准备了,经济方面之前也做好准备了,所以也不是特别‘肉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