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本报发行部员工李国春举办婚宴的日 子,晚宴上,司仪沉痛地说起汶川地震的灾情,转达新人对震区同胞的祝福。小李说,他已经取出部分礼金汇入“海都红十字公益金”,“我们惦念着废墟下的人们,特别是孩子。”这句朴实的话感染了在场所有宾客。
小李回忆说,5月11日,奥运圣火在榕城传递,他从繁忙的婚礼筹备中抽身,到五一广场为本报摄影记者传递相机储存卡,保证当天号外的顺利出刊。次日,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他的心情“从巅峰跌落到谷底”。为此他跟新娘商量,决定在单位捐款外,再捐出部分礼金。
这样的爱心故事还有许多。林琳是厦航空姐,由于要随机值班,她匆匆赶到本报请工作人员代捐1000元。“在福州停留的时间很短,找不到银行转账,这笔现金只能请你们代交了,”她说,5月16日是母亲的生日,她非常想陪着妈妈庆祝生日,却因为工作原因只能在外地遥祝,“想起同胞骨肉分离的惨痛,我们一家人虽然不能相聚,却是幸福多了”。她希望捐出这笔钱,带去全家人对灾区人民的祝福,用特殊的方式为母亲庆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同学致电本报说,她已被保送进入大学,不必参加高考,原本父母打算花钱带她出门旅游,她决定省下这笔钱给灾区。此外,本报10多家歌迷团体也向公益金捐款3.4万元,他们中绝大部分也是中学生。